在遙遠的東方,有一位女皇,名字叫明哲。
明哲女皇正值妙齡,性情活潑,好奇心大,學習能力很強,對文學,藝術,音樂,繪畫,天文,地理,文化,詩詞歌賦等,都很有興趣。
明哲女皇的藏書甚豐,每日無事時,就去找書來讀。這天,女皇選了一本《道德經》翻閱。
書中第一章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天地之始,有,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是“老子李耳”用文言文寫成的,不太好理解,於是,明哲女皇就把這章翻譯了一下。
“可以用言語表達的道,是尋常之道,不是恒久之道。可以用言語表達的名,是尋常之名,不是恒久之名。‘無’用來概述天地混沌未開之初始,‘有’用來表達宇宙萬物化生之根本。要從‘無’中觀想道的微妙,要從‘有’中觀想道的極限。‘無和有’來源相同而名稱不同,都是深邃幽昧,深不可測的道。道是宇宙本源,是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妙門。”
明哲女皇讀了幾遍,有所領悟。
書中第二章寫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明哲女皇翻譯了一下第二章。
“天下都知道美的存在,也就有了醜的存在。都知道善的存在,也就有了不善。所以,‘有和無’相互突顯,‘難與易’相互促成,‘長和短’相互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音和聲’相互應和,‘前與後’相互隨行。因此,聖人用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事務,施行無言的教化。任憑萬物自行生長而不幹涉。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做成什麼也不倚仗,成就事業而不居功。因為聖人不居功自許,他的功名才不會消失。”
明哲女皇讀後,感覺寫得很辯證,很有道理。
《道德經》第三章寫道:“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明哲女皇翻譯了這章。“不崇尚賢才,使人民不爭名逐利。不重視稀罕之物,使人民不做盜賊。不顯露引起貪念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擾亂。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消除人民的胡亂念頭,滿足人民的溫飽,削弱追逐名利的妄想,提高自給自足的能力。使人們不生雜念,不起貪欲,使自作聰明的人不敢為所欲為。用‘無為’來治理政事,天下就會太平了。”
明哲女皇放下筆,若有所思,細心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