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是2008年流行的熱詞之一。它最早出現在IT行業,是民間勢力對某些知名品牌的低成本仿製。但它很快向其他領域蔓延,迅速成燎原之勢,到目前已經是無處不“山寨”了,甚至有人已經在籌劃“山寨春晚”,向央視春晚發起了挑戰。關於“山寨”文化,一時更是眾說紛紜。
僅以文化的角度而言,“山寨”精神可謂源遠流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中國曆史中已經響徹兩千多年,是我們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流民草寇,占山為王,在我們的曆史中更是層出不窮。關於這種所謂遊民文化,王學泰先生曾有非常精彩的專門論述。山寨文化在當下能夠迅速崛起,並贏得廣泛認同,除了急於發財、出名的社會浮躁之氣,以“無厘頭模仿”為其特征的商業娛樂搞笑漸成流行趨勢之外,不能說沒有這種深層的社會曆史心理的支持。但是,就像所有的曆史遺產都具有兩麵性一樣,毫不奇怪,“山寨”精神也應從兩個方麵來理解。其中固然有“三國氣”“水滸氣”對於權威、秩序、體製、製度的衝撞,卻也有蘊涵其中的對於平等、自由、自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僅僅責怪“草根”社會的“遊民”情結是不夠的,也是不公正的。它或許不夠現代,不夠文明,卻是這些無權無勢之人必然要選擇的方式。
實際上,社會文化資源的分配和占有從來都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少數人往往支配和決定著多數人的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在這種權利結構(比如雅和俗)中,雅文化總是高高在上的,俗文化卻被貶得很低。雅文化的趣味總是好的,而俗文化的趣味總是糟的,雅文化麵對俗文化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社會心理優勢。這種狀況由來已久。所以,“山寨”文化一定隱含著邊緣文化對主流文化,即民間文化、市井文化、草根文化對宮廷文化(又稱貴族文化)和士大夫文化(又稱山林文化,與“山寨”僅一字之差,可見大有深意)的反叛和挑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寨春晚”,它的出現,集中表達了社會大眾的一個心願,他們不再心甘情願地做一個被動的文化接受者和消費者。他們也想要參與到文化生產的進程中去,以體現文化的自主性和獨特性。他們不是沒有創造或創新的能力,隻是這種能力長久以來被壓抑和漠視了。在我們的文化生產體製中,這種自發的、從草根中生長出來的文化,始終處於邊緣的、弱勢的地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現在他們覺醒了,覺悟了,既然不能登別人之堂,入別人之室,那麼,他們就要為自己搭一座“山寨”,造一座廳堂,來實現自己的願望和要求。而網絡視頻的出現,也為他們創造了很好的機會和平台。不過,作為主流文化,不能把它看做是勢不兩立的,而應該虛心地向他們學習。這一點毛澤東同誌在六十多年前曾經向廣大的文化工作者發出過熱情的呼籲,今天看來,也還是很有必要的。
有人說,大眾文化這些年不是很繁榮嗎?誠然,這種十分繁榮的大眾文化,其實是被限製和規範在商業和市場的生產體製之內的,它所體現的並非“大眾”的意誌,而隻是資本的意誌。所以,它完全不同於我們這裏所說的“山寨”或草根的文化。有時,“山寨”文化也曾戲仿商業流行文化,但那隻是表達了對於資本的不滿和抗議罷了。當然,“山寨”正在迅速演化為一個泛文化概念,所謂無處不“山寨”。它的內涵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其危險的另一麵正在浮現出來,譬如“山寨”藥品的出現,就是個明顯的信號,應該引起整個社會的警覺。
“山寨”。是耶,非耶?眾說紛紜。為什麼隻有在這個時代才產生這麼大的爭論場麵?“草根”們為什麼今天才要用這種場麵“有話要說,有事要做”?文中說:“它的出現,集中表達了社會大眾的一個心願,他們不再心甘情願地做一個被動的文化接受者和消費者。”這個觀點是否對?“山寨”現象需要我們作深層次的思考,在互聯網成為生存背景,私人話語、個性話語可以更自由地表達的時候,山寨文化可從兩麵看,這與遊民文化、雅文化與俗文化、邊緣文化與主流文化、社會文化資源等重要的概念是相關聯的。本文作了可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