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以柔克剛(1 / 2)

漢武帝後元二年(公元前86年)二月十五日,年僅八歲的劉弗陵登基即位。生活尚不能自理的漢昭帝飲食起居都由其姐姐蓋長公主照料,但是這個蓋長公主在照顧弟弟劉弗陵的同時,也順帶著照顧了自己的權勢和私欲。這是後話,我們在後文細說。

年幼的漢昭帝是無法執政的,所以西漢這一段曆史留給我們的故事主角一定不是漢昭帝,而是帝國前任統治者(漢武帝劉徹)所布下的那個大局: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左將軍——太仆上官桀;禦史大夫——桑弘羊;車騎將軍——金日磾,他們將順著人性的邏輯為我們演繹一場精彩紛呈的曆史大戲!

封建王朝曆史上有那麼一則定律:但凡端坐於天子位的帝王年幼時,窺視皇權的藩王以及群臣都會蠢蠢欲動,並以皇權或朝野控製權為核心展開你死我活的致命博弈,當然,其博弈結果也會遵循著亙古定律——成者王,敗者寇!

當漢武帝駕崩以及明確帝國接班人與各輔政大臣的文書被送達各諸侯王時,燕王劉旦第一個跳了起來:父皇居然將大位傳給了小弟劉弗陵,這算怎麼回事!憑什麼就讓他一個八歲的孩子去執掌帝國的朝政?還任命了一堆外姓人掌權輔政?

燕王劉旦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父皇的這種布局與安排,雖然他早就知道自己已經被漢武帝排斥在接班人之外了,但是當事實真的降臨時,他依舊無法接受這個局麵。劉旦一直在等候那一天,隻要父皇去世了,大漢帝國也就沒能可以製約自己的人了,屆時隻要稍微運作一下,就能問鼎天子大位!

所以,當燕王劉旦接到朝廷的文書時,連眼淚都擠不出來。雖然去世的是他的親生父親,但是此刻比父親更為重要的事情(奪取皇權)占據了劉旦所有的神經細胞。

劉旦的第一反應是:必須先否定文書上的一切,然後派出心腹之臣上京城暗地了解一下情況再做定奪。

反應敏捷的劉旦現場編織出了一個借口搪塞朝廷的使臣:“璽書封小,京師疑有變(詔書的印封過小,我懷疑京師已發生變故)。”然後立即派出了自己在燕國的心腹之臣前往京師實地了解具體情況。

燕王劉旦所派出的心腹密使給心急如焚的他帶回來的全是不幸的消息:漢武帝的確已經駕崩了,大位的確傳給了小弟劉弗陵,而且劉弗陵已經在輔政大臣們的簇擁下,於漢武帝駕崩的次日就登基成為帝國的統治者了!

冰冷的事實,再一次狠狠地打擊了燕王劉旦那顆憧憬龍位的野心!

在麵對自己不想要的結局時,很多人都會選擇不相信明明已經是鐵的事實的結局,燕王劉旦也是如此,他也選擇了局部不相信事實:劉旦相信父皇已經駕崩,但是不相信父皇漢武帝所指定的接班人會是劉弗陵。

這種自欺欺人的尷尬局麵,不是因為當事人邏輯思維欠缺,而是因為當事人打死也不願意讓鐵的事實毀滅自己內心編織多年的夢想,現在這個當事人就是燕王劉旦,他不願意讓弟弟劉弗陵已經登基的鐵的事實,擊碎自己問鼎帝王大位的燦爛之夢。劉旦喃喃自語:“皇上去世時沒有遺囑,蓋長公主又不能見皇上,很奇怪。”

精明的劉旦將不承認劉弗陵已經是帝國統治者這一事實掩埋於心底,但對於父皇駕崩不得不有所作為、有所表示。此前朝廷的使臣來送文書時,劉旦是沒有按照朝廷的要求哭拜武帝的,這事情已經傳到朝廷之上,此刻事情都弄明白了,無論如何也不能給世人留下不孝之名。為此,劉旦再一次光明正大地向朝廷派使臣送出了自己的上書,對其父皇的功績大肆吹捧一番:“孝宗廟,慈愛骨肉,和集兆民,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威武洋溢……”,並裝模作樣地請求在郡國為武帝立廟。

漢昭帝朝堂上的群臣早就都知道劉旦是哪類貨色,但是執掌帝國大權的霍光還是緊緊抓住劉旦這份好聽、好看的上疏而予以大獎特獎,以漢昭帝的名義下詔獎賞劉旦錢三十萬,增加其封國人口一萬三千戶。

這就奇怪了,霍光為何要抓住燕王劉旦的上疏,下詔獎勵反意都寫在了臉上的劉旦呢?

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當時的霍光尚未完全控製朝廷。輔政大權雖然是由霍光主掌,但是還必須與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分享,此外武帝時期的最後一任丞相車千秋也不是打醬油的,他勢必也會插一腿進來。所以,無論此刻的燕王劉旦有多麼囂張,霍光都會選擇隱忍。在霍光看來,隻要燕王劉旦不舉兵起事,就可以先忍他一陣子、讓他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