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毛澤東執政觀的若幹問題研究(2 / 3)

第三,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根本條件。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對於革命的目的和將要建立的新國家的根本任務的認識,堅持了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他認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從侵略者、地主、買辦手下解放農民,建立近代工業社會。”在他看來,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和大小,歸根結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他指明在革命取得全國勝利之後,就要“以經濟建設為一切任務的中心”。毛澤東在1945年黨的七大報告中更、是明確提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鬥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鬥爭。”

當我國進入社會主義之後,毛澤東把“進入”社會主義和“建成”社會主義作了明確的區分。他一再指出,之所以說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沒有建成,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國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還很不充分”。他強調:“隻有經過十年至十五年的社會生產力的比較充分的發展,我們的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才算獲得了自己的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現在,這個物質基礎還很不充分),我們的國家(上層建築)才算充分鞏固,社會主義社會才算從根本上建成了。”這裏時間的估計雖還過短,但他明確提出社會主義製度的鞏固和完善要有自己的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要有社會生產力的比較充分的發展,這無疑是一個十分深刻而重要的思想。

還需要指出,毛澤東在這裏所說的建成社會主義,主要是指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努力建立起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使社會主義在相對鞏固的基礎上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所以隨後不久,毛澤東又進一步提出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任務,認為這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裏所說的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是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提出的:我們的任務是要“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後來在這基礎上形成“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並規劃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雖然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任務受到嚴重幹擾,造成曆史的不幸,但毛澤東的上述思想,對於我們認識發展是執政的第一要務仍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啟迪意義。

第四,指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確立,從根本上改變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脫離的曆史,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被消滅了。這時社會主義社會雖然還存在著敵我矛盾,但它已退居為次要地位,而人民內部矛盾則成為大量的、突出的矛盾,上升為主導的地位,成為關係國家政局穩定、人民團結以致整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全局性問題。這種狀況決定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毛澤東指出,人民內部矛盾是大量存在的,它不僅廣泛存在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和一切方麵,而且表現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同時,人民內部的矛盾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激化,發生對抗的形式。如果對人民內部矛盾這種廣泛性和複雜性缺乏正確的認識,采取簡單化的辦法,官僚主義的辦法,甚至用對待敵我矛盾的辦法來對待人民內部矛盾,這樣就有可能使矛盾激化,就有可能發生局部的暫時的對抗現象。因此,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領導機關和工作人員必須認真對待的一個重要問題。

毛澤東強調,民主的方法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根本方法。他還根據中國共產黨解決黨內矛盾的經驗教訓,把這個民主的原則具體化為一個公式,叫做“團結—批評—團結”。講詳細一點,“就是從團結的願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鬥爭使矛盾得到解決,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他在提出要普遍采用“團結—批評—團結”這一指導方針同時,還根據不同領域的具體情況提出了一係列的具體方針。諸如:在經濟方麵,提出要正確處理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係,要采取兼顧三者利益的方針;提出“各個生產單位都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係的獨立性,才會發展得更加活潑”;鑒於蘇聯在農民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的教訓,特別強調“我們必須更多地注意處理好國家同農民的關係”;在民族關係方麵,堅持各民族平等團結的原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真誠地積極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和文化,要搞好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關鍵是克服大漢族主義,同時也要克服地方民族主義;在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關係方麵,提出了“長期共存,相互監督”的方針,強調共產黨可以監督民主黨派,民主黨派也可以監督共產黨;在科學文化工作方麵,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主張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等等。毛澤東還強調指出,在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時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幫助人民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使團結獲得牢固的政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