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碑刻最早見於東漢。籠統來說,刻有文字的石頭即稱為碑刻。而石刻的含義則更廣,碑、碣、表、誌、莂、闕、浮圖、幢、柱、礎、井闌、摩崖、造像等統包在內。按朱劍心《金石學》的說法,“立碑之例,厥有四端:一曰述德,即崇聖、嘉賢、表忠、旌孝,郡邑長吏之德政碑是也;二曰銘功,即述聖、紀功、中興、叡德,邊庭諸將之紀功碑是也;三曰紀事,“靈台經始,斯幹落成,自廟學營繕,以逮二氏之宮是也”;四曰纂言,官私文書、古今格論,自朝廷換號,以逮詩人之作是也。這是從文字內容而言。
我們通常說的碑刻,均為石刻,生鐵鑄造的碑刻,鳳毛麟角,而卦山天寧寺偏偏有我國碑刻的珍貴形式——鐵碑。
《明鑄成鐵佛之記》鐵碑,碑身碑座一體用生鐵鑄成,碑銘陽刻,是我國碑記中極為罕見的珍品。總高1.83米,用分塊泥型法鑄成。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交城縣鄉民姚普貴等人捐資鑄成三尊大型鐵佛,每尊高約3米,安置於閣內,並在兩翼設千佛龕。再由平遙縣“金火匠人”張公義、張明皋、張增等人承鑄鐵碑,交城知縣崔誌仁撰文。碑銘主要記載正德七年(1512年)因久旱不雨“禱雨有應”,而在天寧寺千佛閣中所鑄三尊鐵佛始末。碑陰刻記讚助人花名。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曾有人進寺砸鐵碑“變廢為寶”,多虧寺僧常廣(第54代住持)極力保護,僥幸未毀。1965年“大三線建設”,山西省某單位占用寺廟時將鐵佛、木龕等全部搗毀,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2011年,交城縣諸方居士賢達急切呼籲重鑄三佛,恢複賢劫千佛舊觀,且易鐵為銅,2012年竣工。
目前全國能見到的鐵碑有兩通,一是卦山天寧寺明代鐵碑,出現最早,目前被認為是我國的第一通鐵碑;二是保存在北京中國鐵路博物館的清代鐵碑,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紀念京漢鐵路建成立下的,二者相差38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