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心靈的懺悔(2)(1 / 3)

早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時,漢武帝就暗下決心,決定立自己晚年所得的幼子劉弗陵為太子。隻是太子實在過於年幼,能否成功接班則完全取決於朝廷權力結構方麵的布局,而這個布局中的核心要素就是:執掌帝國大權的顧命大臣必須對自己忠貞不渝,否則劉家江山是極有可能被他們篡奪的。

在武帝看來,金日磾這個人是絕對可以信任的,所以他應該可以進入核心權力圈子,將來能按照武帝的意願,實現太子接班的平穩過渡,並幫著年幼的太子打理帝國。

在武將的隊伍中,帝國的老一輩將軍都沒了,現在馬通也謀反了,唯一曆經了大戰和惡戰的將軍也就隻剩下上官桀了,所以該給他多一點機會和舞台,讓他能有進一步的成長空間,將來能為帝國的接班人所用,所以武帝才委派上官桀前去平叛,因為這幾乎是沒有懸念的戰爭,誰去都能立下戰功!

霍光,這是衛氏後人,是霍去病的弟弟。多年的培育和考驗表明,霍光是值得信任的,他是完全可以輔佐太子劉弗陵的。

晚年的漢武帝在曆經了太子劉據被迫造反,並最終被逼自殺身亡之後,在再立太子一事上可謂用心良苦。

漢武帝一共留下了六個兒子,他們分別是:

衛子夫皇後所生育的前太子劉據;

王夫人所生育的劉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被封為齊懷王,但是卻於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先於前太子劉據病逝;

李夫人所生育的昌邑王劉髆,昌邑王的太子之路已經被其舅父貳師將軍李廣利和丞相劉屈犛徹底粉碎了;

既然齊王和昌邑王都沒有可能被立為太子,那麼太子將隻能在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以及武帝最小的兒子劉弗陵之間選擇了。

劉旦和劉胥是李姬(不是李夫人)所生育的一對皇子,並於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都以皇子的身份被冊封為諸侯王,這哥倆原本都是衝擊太子位強有力的備選人。

燕王劉旦聰明好學,能言善辯,足智多謀,廣泛地學習過儒家經典及各家學說。聰明的人一般都心眼頗多,燕王劉旦也是如此。在廣泛學習的同時,還悄悄廣結黨羽,秘密招集遊俠和遊士。劉旦的這一行為動機十分明顯:將這些人圈養起來,坐等時機成熟時用這些鋪平自己問鼎太子位的陽關大道!

當然,這隻是劉旦的想法,想法有多燦爛、現實就有多殘酷!

當太子劉據東窗事發、昌邑王的勢力貳師將軍和丞相劉屈犛也倒台之後,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燕王劉旦自以為屬於自己的機會來了。他自以為按次序排隊太子位也該輪到自己了,於是幹了一件傻透頂的事:派出使臣前往京師長安向父皇漢武帝上書,請求入宮侍奉武帝,在父皇武帝身邊做侍衛。

燕王劉旦此舉的目的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進京侍奉父皇隻是個美麗的借口,真實目的是想要待在京城,時刻緊盯著天子大位,時刻準備著接班、準備著狙擊中途冒出來的任何競爭對手!

燕王劉旦還是不夠聰明,他僅僅隻是站在了自己的立場和角度上,認為自己具備了向太子位發起衝鋒的資質,卻疏忽了父皇漢武帝的諸多感受,更忽略了父皇漢武帝犀利的眼光以及大手筆布局實現自己意圖的政治手腕!

其時的漢武帝深受太子劉據舉兵起事的刺激,心情差極了,太子之事已經成了他心中的傷疤,在那時期內,誰碰觸那根太子線,誰就是在找死,所以才有了第十三任丞相劉屈犛的慘死!

除此之外,燕王劉旦還疏忽了一點:太子劉據是父皇培育、教導了幾十年的太子,即便如此在一定的條件下,太子也還是會起兵舉事,既然如此,那麼武帝憑什麼又能相信你劉旦?

所以,當武帝見到燕王的使臣,即刻勃然大怒,直接斬殺了使臣,並緊緊抓住燕王劉旦收容遊俠和遊士之事,削去了他的三個縣,此外還送給了劉旦一頓訓斥!

劉旦的太子夢看似到此為止了,至少在漢武帝執政時期,他想要接班的夢想是徹徹底底地泡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