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三十七歲
由長安返宋州。適《燕歌行》序曰:“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據序可知,此詩當作於長安。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壬午(742),四十一歲
在宋州。二月,改州為郡,刺史為太守。宋州改為睢陽郡。
天寶二年癸未(743),四十二歲
在睢陽,作《同李司倉早春宴睢陽東亭》。
天寶三載甲申(744),四十三歲
正月,改年為載。
夏,與李白、杜甫相會於單父,並同遊梁宋。作《同群公秋登琴台》、《古大梁行》等詩。至汴州,登吹台。《新唐書·杜甫傳》:“嚐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此時三人皆不遇,攜手同遊,撫今追古,結下深厚的友誼。
秋末,仍歸睢陽。
天寶四載乙酉(745),四十四歲
秋,離梁宋東征,至東平郡,作《東平路中遇大水》、《送前衛縣李少府》等詩。赴汶陽,過魯郡曲阜等地,作《秋胡行》、《送蔡少府赴登州推事》等詩。
天寶五載丙戌(746),四十五歲
赴濟南郡曆城縣,與北海太守李邕相會。詩人與李邕為舊交,時李邕已遷至北海太守,正在齊州與其從孫李之芳相聚,憶及故人,馳書汶陽,邀高適至濟南聚首。高適赴約,次於平陰(屬東平郡),作《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又同李邕至北海郡,並泛遊湖海,作《同群公出獵海上》等詩。
詩人於長期隱居的生活中,廣結名流,漫遊山川名勝,大大拓寬了視野,隱逸是無可奈何,尋找可助援引的機會,則是詩人潛意識中的情結。此次赴李邕之約,蓋有詩人的某種希冀。如其《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所言:“一生徒羨魚,四十猶聚螢。從此日閑放,焉能懷拾青。”據此可知。
天寶六載丁亥(747),四十六歲
春,在東平,旋歸睢陽,繼續隱居,過著耕釣生活,貧困窘迫,憔悴澤畔,常感歎流年催老,時不我待。如《平台夜遇李景參有別》:“家貧羨爾有微祿,欲往從之何所之?”《秋日作》:“閉門生白發,回首憶青春。歲月不相待,交遊隨眾人。”
天寶八載己醜(749),四十八歲
睢陽太守張九皋識高適才華,進獻其詩集於唐玄宗,並薦舉他參加朝廷製舉有道科考試,高適知交顏真卿亦予以援引,為其詩集作序褒揚之,並“遍呈當代群英”。高適於本年六月赴京,中有道科之舉,授陳留郡(汴州)封丘縣尉。縣尉僅從九品上,詩人自視甚高,不免有些心灰意冷,但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於秋天赴封丘之任。詩人李頎曾作《贈別高三十五》詩送行:“小縣情未愜,折腰君莫辭。吾觀聖人意,不久召京師。”可見出詩人此時落寞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