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隻著眼於今天(1 / 3)

前言

——我寫這本書的經過與原因

戴爾-卡內基

1909年,我是紐約最不快樂的年輕人。當時我以推銷卡車為生,但我一點都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卡車。更重要的是我輕視我的工作,我討厭住在56街那個便宜又滿是蟑螂的房間。知道今天我還記得,一次我伸手去拉掛在牆上的一條領帶時,蟑螂四散奔逃的情景。我也很討厭去哪個廉價但也滿是蟑螂的小餐館吃飯。

每天回到那個空洞的房間,我都因為失望、煩惱、不平而頭痛。沒想到大學時代的理想變成了噩夢。難道這就是我曾期盼的人生-生活的意義在哪裏?難道是一份我輕視的工作、與蟑螂為伍、吃廉價食物,沒有任何希望的未來嗎-我想要的生活應該有讀書的空閑,我想從事大學時代就夢想的寫作工作。其實放棄這份我討厭的工作毫無損失。我並不奢望賺很多錢,我隻想好好享受人生。簡言之,我已到了必須做出選擇的時刻。因此我作了一個徹底改變我一生的決定。它使我後來的人生超乎想象的快樂而有價值。

由於我在密蘇裏華倫堡州立師範學院學過4年教育,因此我決定放棄這份工作,去夜校教成人班。那樣我就可以在白天讀書、寫演講辭、寫小說及短篇故事。我決定“為生活而寫作,為寫作而生活”。

但應該教給成人什麼呢?回顧自己在大學所學的一切,我發現對工作及生活最實用的,莫過於公眾演講訓練。因為這些訓練能幫助人們消除羞怯、建立自信、增強人們和別人交往的勇氣。而且有領導力的人總能清楚地向群眾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因此我向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申請教授公眾演說的課程,但他們都不需要我。當時,我真的挺失望,不過現在我真的為他們沒有錄用我而感謝上帝。因為我後來去了需要迅速見效的基督教青年會授課。這可是個挑戰,來上課的學員隻有一個目的:希望解決問題。他們希望自己能拋卻恐懼,在會議上公開發言。推銷員希望有拜訪難纏的客戶的勇氣,希望改善業績,多賺點錢。他們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學費,一旦發現所學課程沒有幫助,他們就可停付學費。我領的也不是固定工資,而是分紅,為了生活,我不得不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時我覺得情況很糟糕,現在我卻覺得那段訓練對我非常重要。我必須激勵學員,幫他們解決問題,讓他們在每一節課中得到具體收獲,他們才會來繼續上課。我很熱愛那份工作!當看到學員們建立了自信,得到了晉升、加薪機會時,我實在很意外。這個課程的成功超乎了我的想象!本來青年會連每晚5美元都不願意支付,但後來,他們每晚付給我30美元。

最初我隻教公眾演說,但幾年後,我看出這些學員也非常需要獲得友誼和影響他人的能力。但沒有這方麵的教材,因此我決定自己動手編纂。這本書是從學員們的經驗逐漸演化的。書名就叫《如何贏得友誼與影響他人》。因為這本書完全是為成人班所寫,而之前我也寫過4本書,但反響平平,因此我並不敢奢望它有好的銷售成績,但結果卻令我喜出望外。

幾年的經驗讓我意識到,憂慮也是學員們的一大問題,學員們大多是上班族,包括主管、推銷員、工程師、會計等,還有些職業婦女及家庭主婦。這些人都有“憂慮”的問題!因此我需要一本克服憂慮的書。我試著去紐約50街及42街的公共圖書館去尋找參考書,但沒想到,以“憂慮”為名字的書隻有22本。憂慮是人類的大敵,按理說每一所高中、大學都應該開設一門“克服憂慮”的課程-但我卻從未聽說有哪個學校開設這種課。《如何正確地煩惱》的作者席柏瑞也說:“我們為應付壓力所作的準備,就像跳芭蕾舞的書蟲一樣少。”結果醫院裏超過50%的病人都是因為緊張或者情緒困擾而生病住院的。

我看完了圖書館這22本與憂慮有關的書,又通過其他途徑搜購所有這方麵的書,但沒發現一本適合我成人班那些學員的書。因此我決定再寫一本。實際上,我在7年前就準備寫這本書了。那時就經常閱讀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對憂慮的看法,另外我也看了從孔子到丘吉爾的上百種傳記。還訪問了許多名人,如克拉克將軍、亨利-福特、羅斯福總統的夫人、布萊雷德將軍等等。但那隻不過是個開始。我還在克服憂慮的實驗室(由我的成人訓練班組成)中工作了五年。據我所知,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克服憂慮的實驗室。我們先把一套克服憂慮的方法教給學員,讓他們進行實踐,然後回來報告結果。我們也會征集學員過去運用過的一些有效方法。

我想自己應該是世界上聽過最多“克服憂慮”演講的人,而且我也得到了很多成功“克服憂慮”的經驗。有些是別人寄給我的,有些是班上得過獎的。這本書絕對不是學術報告,也並非閉門造車製作。它記錄成千上百位成年人克服憂慮的報告。這絕對是一本有實際用途的書。

法國學者華萊理說過:“科學,就是把成功的方法彙集起來。”而本書收集的就是很多成功克服憂慮的事例。但我要先告訴你:書中並沒有新穎的觀念,但會有一些實用的方法。其實我們都沒有學新觀念的必要。我們的知識已足夠引導我們享受快樂人生。我們都明白做人的道理,隻是沒有實踐而已。本書的目的就是重新闡述了一些古老基本的真理,督促你采取行動去實踐它們。看本書最需要的就是行動。那就讓我們立刻行動吧!

1871年春天,加拿大蒙特利爾醫院的一位醫科學生的生活中充滿了憂慮:期末考試、迷茫的未來以及畢業後的謀生問題,但當他拿起一本書,看到那20多個字時,他憂慮全消,這也對他的未來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位學生後來成了最著名的醫學家,創建了聞名全球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他還是牛津大學的欽定一雪教授——這是英國醫學界的最高榮譽。另外他還被英王封為爵士。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1871年春天,他看到的那20多個字,是湯姆斯-卡萊爾所寫的:“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眺望模糊的遠方,而是做好眼前的事。”

1913年,在一個開滿鬱金香的溫暖春夜,威廉-奧斯勒爵士給耶魯大學的學生發表了演講。他說,像他這樣曾在四所大學當過教授,寫過一本暢銷書的人,似乎是個天才,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他的好朋友都說他資質平庸。那麼他又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他自己認為是因為他一直生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

什麼是“完全獨立的今天”呢?他曾乘坐海輪橫渡大西洋。他看見船長按了一個按紐,船的幾部分就立刻在機器轟鳴中彼此隔成了幾個防水艙。因此奧斯勒博士告訴耶魯的學子們說:“你們每個人都擁有比那條海輪更為精密的有機體,而且你們也要走更遙遠的航程。我想說的是:你們也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的一切,讓自己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才能安全地遠航。你應該先按下一個按紐,用鐵門把已經逝去的昨天隔斷;再按下另一個按組,把那些尚未到來的明天也隔斷。然後你就安全了,你隻擁有今天!昨日不可追,與過去隔斷……明天的重擔加上昨天的重擔,肯定會成為你今天的障礙。想隔開過去一樣隔斷未來……未來就在於今天,而非明天,救贖自己就必須依靠現在。浪費時間和精力為未來擔憂隻能讓自己更停步不前。所以,僅僅關上今天的艙門,養成活在“完全獨立的今天”的好習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