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是曆史學著述的傳統體裁之一。晚清亙古未有之變化,迫使史家反思傳統史學之不足,帶有一定西學色彩的新史學應運而生,編撰“新式中國通史”成為重要任務。新通史與“舊”通史的最大區別在於體裁改用“章節體”,記述內容不再局限於帝王將相,而是包含政治、製度、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方麵,且大多不再沿用“述而不作”的傳統,改為直抒胸臆,直接表達對相關曆史的認識與評價。
由於新式教育的興起,很多學者出於教學需要,編寫了很多曆史課本,比如夏曾佑《最新中學中國曆史教科書》、呂瑞廷《新體中國曆史》、顧頡剛、王鍾麟《本國史》、傅運森《曆史教科書》等,這些著作雖然內容都無一例外地顧及整個中國史,但距離“新式中國通史”都還有一定差距。20世紀第一部真正冠名為通史,並且被普遍認可為新通史作品的著作是黃現璠、劉鏞合著的《中國通史綱要》。
初日本學術界譽為“中國通史權威”的鄧之誠先生在為本書撰寫的序言中這樣評價:“近代恒重視曆史一科,重其能隨時代思想以前進也……獨惜中國通史之編纂,尚未為學者所注意,坊間所見之本,非稗販東西洋陳籍,以其見解為見解,即徒事零星掇拾,詳則嫌於支蔓,略則嫌於掛漏,求其詳略得宜,去取適當,足以發揚中國文化,供一世參考,及自修者,殆無有也……黃君現璠、劉君鏞專意讀史,以其鑽研之暇,共成《中國通史綱要》三冊。雖僅備綱領,而首尾貫串可觀,遍及各個時代之製度沿革、社會進化,而因果關係一目了然,取材皆注其出處,使讀者可以由是而知中國史之梗概,更可由是而加詳加博,可謂繁簡相馭,條理分明者矣。”
黃現璠(1899~1982),原名甘錦英,壯族,祖籍廣西扶綏,著名曆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現代民族學奠基人之一。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先後就讀於北平師範大學和日本帝國大學,師從陳垣、錢玄同、和天清、加藤繁等著名學者。1937年歸國後曆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等校教授。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族學研究會顧問等職。
黃現璠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中國通史綱要》原由北平文化學社初版於1932年,分上、中、下冊。這部受到廣泛讚譽的著作因為種種原因,在1949年後始終沒有再版。為使廣大讀者有機會重新領略先生風采,我社經先生家屬同意,決定再版本書。本書再版時考慮到目前讀者的需要,做了一定調整:一是變繁體豎排為簡體橫排;二是對編排格式做了一些修正。基本尊重原著的體例,采用“章,節,一,A,a,(1),(一),1.”:“注解”在文中采用“注×”標記,在各節下一級末注;“注解”後加“備考”。另外,原書出版時有一定的錯別字,再版時一並做了修改。原書引用史料中有少量對少數民族有侮辱性的文字,如“猺”、“獞”等,依照現行規範,統一修改為“瑤”、“壯”等。
本書初版於20世紀初葉,當時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尚未得到普遍認同,因而本書中存在一些和目前的史學認識有差異的地方,如農民起義的評價等,請讀者閱讀時注意。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