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逸君
段祺瑞,字芝泉,一字正道,安徽合肥人。少肄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治學頗勤,每屆試驗,輒冠儕輩,與王士珍等齊名,故後人有王龍段虎之稱。畢業後,於光緒十五年赴德研究軍事,留德僅年餘即行返國。適值袁世凱治兵小站,被任為炮兵第一營管帶。光緒二十五年,改新軍為武衛右軍,專任訓練。及袁轉山東巡撫,段自統武衛右軍。二十七年,袁升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段因得升北洋陸軍參謀長。以後曆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常備軍第三鎮翼長,第四鎮、第六鎮統製官。光緒三十一年秋,於河南會操,任北軍總司令官。次年轉第三鎮統製官,及北洋武備學堂監督。宣統元年十一月,複任第六鎮統製官,轉江北提督。辛亥革命時,授第二軍軍統,派赴武漢作戰。受袁世凱之指使,聯合四十六員統兵大員,通電迫清退位。段氏遂為民國之元勳。
民國元年三月,任唐紹儀內閣之陸軍總長,陸徵祥、趙秉鈞之內閣,均被留任。二年七月,被任為代理國務總理。十月,代黎元洪為湖北都督。三年二月,政府任段芝貴為都督,命段祺瑞仍回京供職。旋又任段祺瑞兼任河南都督,使辦理剿撫白狼事宜。五月,徐世昌內閣時,再任陸軍總長,兼管將軍府事務。四年秋,籌安會成立,帝製問題起,稱病辭職。及帝製延期,複被任為責任內閣閣揆,兼陸軍總長。袁死黎繼,仍任國務總理兼陸長。六年,參戰問題發生,段主張參戰甚力,並嗾使公民團滋擾眾議院,要求通過宣戰案。五月二十三日,黎免段職,以伍廷芳代理國務總理。各省督軍相繼獨立,宣言擁護段總理。黎不得已,遂解散國會。因政潮之掀起,致發生複辟怪劇,黎氏再任段為國務總理,使之出師討逆。段與第八師師長李長泰在馬廠誓師,自任討逆軍總司令,進攻北京,為再造共和之元勳。及南北分裂,形勢漸次惡化,於十一月辭職,任參戰督辦。七年三月,再任國務總理,欲行武力統一政策,大起征南之師,借日本外債,至不可勝紀。十月,與馮國璋同時下野,再任參戰督辦之閑職。八年七月,裁撤參戰事務處,改任邊軍督辦。九年,直皖戰起,段氏任定國軍總司令。及戰敗,遁天津,下棋誦經,深自韜晦。
民國十三年,二次直奉戰爭起,直係失敗,張作霖、馮玉祥共擁之為臨時執政。於十一月二十二日,入都組織臨時政府。對內開善後會議,對外開關稅特別會議,皆無成績而散。十四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段托故不往親祭,又舉辦金佛郎案,損失國庫甚巨,皆為國民黨所不滿。十一月二十八日,北京市民革命,群眾齊赴吉兆胡同段邸,迫段下野,段之執政地位,幾瀕於危。十五年,三一八慘案,槍擊學生,死亡枕藉,尤為國民所切齒。四月九日,國民軍遂實行驅段,段逃入東交民巷內。及國民軍退守南口,段氏複出而執政。四月十八日,吳佩孚電唐子遒,令拘捕安福係,監視段祺瑞,段始於二十日下野,離京去津。二十一年,被聘為國難會議會員。二十二年一月,離津赴滬養屙。段氏為一武人,民國以來,屢執政柄,惟剛愎執拗,政績殊寡。然能不顧厲害,言行一致,常保操守,亦有足多者。
二十五年,年七十三歲。是年十一月二日病故於上海。夫人吳氏,子二,宏業、宏範;女四,均適人。段嗜佛,故後以僧裝入殮,旋以國禮葬於北平之西山。
附《正道老人遺囑》:
餘年已七十餘,一朝怛化,揆諸生寄死歸之理,一切無所縈懷,惟我瞻四方,蹙國萬裏,民窮財盡,實所痛心。生平不為多言,往日徙薪曲突之謀,國人或不盡省記,今則本識途之驗,為將死之鳴,願國人靜聽而力行焉。則餘雖死猶生,九原瞑目矣。國雖危弱,必有複興之望。複興之道,亦至簡單。勿因我見而輕啟政爭,勿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寶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本此八勿,以應萬有。所謂自力更生者在此,轉弱為強者亦在此矣。餘生平不事生產,後人宜體我樂道安貧之意,喪葬力崇節儉,斂以居士服,勿以葷腥饋祭。此囑。
(摘自賈逸君:《中華民國名人傳》,北平文化學社193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