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寺裏,蘇軾興奮不已,他向智遠方丈講述了自己看到的小溪以及在小溪邊的感受。智遠方丈告訴他:“清晨的小溪一溪煙雲,月下的小溪別有畫意。今天適逢望日,居士若有雅興,老衲今晚請居士前往小溪旁飲酒賞月。”
傍晚時分,蘇軾在智遠方丈的陪同下,來到了小溪邊的一塊草坪上。智遠讓徒兒們支好酒桌,斟上素酒,兩人便麵對麵坐下,一邊飲酒,一邊饒有興致地聊了起來。
不多時,月亮出來了。那圓圓的月亮格外皎潔美麗,仿佛一枚晶瑩剔透的玉盤,高高懸掛在東方的天際,顯得清亮而溫潤。俄而,月上柳梢,把如水的月光輕輕地灑向大地,河岸邊的花草樹木在月光的籠罩下,變得朦朦朧朧,就像蒙在一片潔白朦朧的輕紗薄綃裏。而那彎彎曲曲的小溪,則在月光下閃著粼粼波光,像一條緩緩擺動的絲帶……
眼前的美景,使蘇軾想起了當年月下遊赤壁的情景。與赤壁相比這裏雖然沒有“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氣勢,也不能使人產生“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的豪邁之情,但“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覺卻是相同的。
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麵對霽空朗月、一溪春水,蘇東坡醉了!他想著自己一生所經曆過的淒風苦雨,大起大落,想著自己不知何時才能擺脫官場上爾虞我詐的爭鬥,過上像眼下這樣風平浪靜、悠閑自得的日子,不禁詩興大發,一首《行香子·述懷》脫口而出: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歎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
遊玩了十多天之後,蘇軾要走了,他向智遠方丈告別,感謝他的盛情款待。智遠方丈希望東坡居士能為資壽寺題詩作畫,留下墨寶。蘇軾慨然應允,揮筆為智遠方丈畫了一幅“月下小溪圖”,並將那首《行香子·述懷》題寫了上去。
蘇軾走後,智遠方丈請人將蘇軾題寫的字畫裱好之後,掛在了自己居住的正堂之中。後來,靈石知縣知道這件事後,遂提議將資壽寺所在的村更名為“蘇溪村”,並將“蘇溪夜月”列為靈石八景之一。
清嘉慶版《靈石縣誌》載有時任靈石知縣王誌瀜的一首詩:
何事名蘇溪,赤壁景差肖。
長阪樹扶疏,泉聲激清妙。
山高明月來,東坡有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