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王實創業(1 / 2)

靈石靜升王家,本為太原王氏之後,早年輾轉來到靈石,落腳於汾河峽穀間的溝營村(即今南關鎮溝峪灘村)。元朝皇慶年間(公元1312—1313年)有位名叫王實(字誠齋)的年輕人從溝營村遷來靜升定居,就成為靜升王家始祖。

王實來靜升後務農之餘以賣豆腐為業,他做的豆腐真材實料,白中透黃,堅嫩可口,味道純正,無論涼拌熱炒,都能成丁成塊保持一定形體、一定水分而不會輕易碎裂。加之王實本人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實實在在,謙誠和藹,公平交易,絕不缺斤少兩,所以不隻他的豆腐遠近聞名,就連王實本人也漸漸受到了人們的愛戴。

一天,王實在賣豆腐途中,遇一老人病倒街頭,但見他臉色蒼白,閉目喘息,氣息奄奄中已是言語不清了,王實隱隱聽得其口音不像當地人,遂托人看住豆腐擔子,立即背起老人將他送回到自己家中。自此,喂湯喂食,延醫請藥,把老人當作親人一樣地侍候,終於使老人轉危為安,一天天好了起來。可好善樂施的王實並不讓遠在他鄉的老人就此離開,他實心實意地要老人安心住下,繼續調理,以便徹底康複後再上路回家。老人本就還飲食無味,四肢無力,見其誠誠懇懇,絕無虛套,也就老老實實地住了下來。

此期間,老人除幫助王實磨製豆腐或做些零星家務外,早早晚晚,又常到村前村後散散步,遛遛腿,看看四周景觀。卻不想該村靜升,從東到西,一條街足有五裏之長,非但店鋪鱗次櫛比,繁華熱鬧非常,且街後溝溝岔岔,綠蔭深處,竟也還雞犬相聞,都是煙火人家。當地人說,這靜升在方圓一二百裏內也是最大的村莊了。有所謂九溝八堡十八道巷呢。放眼望去雖不能如數盡見,卻也是榮榮茂茂不尋常的。尤其令人讚歎的是一到春暖花開,站在北山黃土高坡頂處,麵對村前之萬頃良田,直教人心胸一時開闊,呼吸也舒暢了許多。老人自幼讀過五經四書,又經人指點,識得風水寶地,這時心裏便想,靈石縣的這一塊地麵果然名不虛傳,真可謂不是江南,勝似江南——說它“不是”,是因為此地畢竟少了些江河湖泊;說它“勝似”,又因為有山有水,山水都還多了些靈氣。就說這東麵近在咫尺的綿山吧,晴天時,它是那樣的湛藍湛藍,會叫人忘記“水天一色”而想到“山天一色”;雨後時,片片輕雲,或纏在山腰,或罩在山頭,牽扯著不遠處的萬丈彩虹,真又有些像仙境似的。至於到了冬季,人都說皚皚白雪,裹在峰顛,又是一番情趣與意味。

看到這些,老人忽然有感於心,喜上眉梢,我何不為恩人選一必然會致福祿壽喜的吉祥之地!於是,從這天起,他便村內村上四處勘察,用他入木三分之眼力,閱盡了方圓數十裏的山山水水、溝溝岔岔。那天,他又來到村北的黃土高坡之上,信步走到一處平地,忽然像有人拉拽似地不由站定。不知為什麼,他心神頓明,周身熱烘烘地似有一股暖流通過。抬眼四望,一時間隻覺得山明水秀,野花送馨,天風徐徐貫頂,地氣冉冉升騰,耳際似有陣陣鳥鳴之聲,像喜鵲非喜鵲,像黃鶯非黃鶯,卻終究說不清是什麼鳥類啼叫,還是什麼警世梵音。老人欣欣然正凝神觀望,猛不防轟隆隆一聲春雷,由遠而近,他像一覺醒來似地,渾身好不清爽!此刻,初夏時節,日正中天,他本以為烏雲片片就要下雨了,豈料眨眼間又是萬裏無雲,一片晴朗。他回味適才恍恍惚惚之景觀與境界,心想這腳下定是塊風水寶地了。遺憾的是此番出門原是花甲之年要在資壽寺求簽之後再上綿山敬香的,既沒有帶上羅盤,又花盡了全部盤纏,如今恩人王實從閻王路上救自己一條性命,自己兩手空空,無以為報之際,本想為其精心選一處墳塋,這又奈何?……老人萬般不安,轉而又想,一生中我多次外出,又何曾每次都帶羅盤,隻要自己心正氣正,誠對天地日月,每每以手比量,以目定位,不也都準確無誤,還受到主人或其後輩感激的麼?今日山高路遠至此,又像得到神靈指點,還要什麼羅盤!於是,他閉目合十,禱念上蒼,搓掌心以淨手,跪雙膝以誓願,爾後彎腰叩首,起來又抱拳作揖,隨即定心作羅盤,手眼腳並用,再三再四再五,反複察看,最後確定了塋地的方位。回去之後他告知王實,自己為他選了一處絕佳的塋地,他又帶王實再次上山,確定了塋地的方向位置,講清地脈根緣,待王實說明這裏本來就叫做鳴鳳塬時,老人想著方才自己的身心感受,莫非冥冥間那就是鳳凰的吉祥之音麼?次日,老人又到村中察看,一連三日,終於在村西那株老槐樹東側,為王實選好了一處宅基地。他一再叮囑王實,日後起牆築院,一定要在此處,且須廣植良木,以求蔭庇福地。老人如此這般了卻心願之後,揮淚告別,王實自是依依不舍,籌措銀兩相送。幾年後,王實節衣縮食,銖積寸累,囊中漸漸鼓了起來,這一年王實在那株老槐樹東券起了窯洞,紮起了籬笆,栽起了樹木,從此子子孫孫曆代繁衍,這裏便成為王家最早的一組建築群,取名擁翠巷(俗稱王家巷),至今遺跡尚存,巷名未改。王實死後,他的後輩遵其遺囑,將他埋葬在鳴鳳塬上那塊風水寶地之內。果然,王家自此二十餘世,人丁繁茂,約近千家,還分成了金木水火土五派,除靜升本村外,還有許多人或散遷縣內各村,或定居海內外諸地。王家人不忘先祖創業之辛勞,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期還將王實當年的賣豆腐擔子供奉在靜升王氏祠堂之內。如今,一組組建築群留在靜升,雖年深日久,多有廢圮,但還是保留下來一些,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修複的高家崖建築群、紅門堡建築群和孝義祠等,有恢複了往日的宏偉嚴整,成了文明海內外的遊覽聖地。這裏我們雖然不會相信關於風水先生的那些傳說,但王實本人扶危濟困,待他人如親人的這種高尚行為,確實是值得我們稱道的。古人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也許就是這個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