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 惜才愛民翟鳳翱(1 / 1)

翟鳳翱,清霍州直隸州靈石縣蘇溪村(今靜升鎮蘇溪村)人,號桐墅。

翟鳳翱的父親英年早逝,母子四人謹遵“莫占便宜學吃虧”之遺囑,艱難清苦度日。母親針織女紅,兄弟艱苦勞作,供養翟鳳翱攻讀聖賢之書,終於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舉。之後,翟鳳翱先後主講山西霍州霍山書院與陝西關中書院,家境以此有所改觀。

嘉慶七年(1802年),鳳翱進士及第,赴陝西任三原縣知縣。當時,西安駐防八旗官兵,“撥地招佃”,而地多貧瘠,收成無幾。官府為虎作倀,將交不起租賦的佃農“囚係累累”。翟知縣看到獄中“鵠首鳩麵,衣不遮體”的百姓的悲慘狀況時,心中惻然不忍。於是想方設法籌措銀兩四千有餘,代交全部所欠,佃戶得釋,民心安妥。與之同時,他又於全縣選出優秀生員12名,“月考日課,獎勵資給”,全縣文風大振。數年間,8人鄉試中舉,2人名列進士。三原縣的庶民士子,人人感翟知縣的恩德,合議共建生祠,“瓣香祀之”。後調任鹹寧(今屬陝西西安市)知縣,亦“善政甚多”。在陝西任職期間,他“兩預鄉試”,協助主考總閱應試人試卷,分別錄取,核定名次,奏報朝廷。一時間“分校得士稱盛”。

嘉慶十六年(1811年)打箭爐(今四川康定)等地地震,漢、彝百姓死亡數百,他奉命以四川江北廳打箭爐同知的身份前往賑災,安撫百姓。隨之,升新疆寧遠府知府。伊犁地區商民多居於寧遠,時遭沙俄、“生番”的侵擾與擄掠,百姓不能安居,商賈徘徊猶豫,民心甚是不穩。翟鳳翱到任後,微服私訪,深入了解,知沙俄入侵,“生番”不法,是因有漢奸報信,“熟番”通風。於是他向伊犁將軍彙報,一麵會兵巡邏嚴查,一麵與營員設法將境內奸細逐一抓捕,肅清內患。沙俄“生番”,情報不通,消息失靈,邊關巡查且緊,再不敢滋事,“民心以安”。

翟鳳翱從窮學子到進士,由七品縣令累官至兵備道,其自勵奮發,惜才愛民,撫邊拒敵,曆盡千辛萬苦,以致積勞成疾。在從新疆赴四川途中風霜雨雪,坎坷跋涉。到建昌後,病情加重,未能再展宏圖,便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