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軍旅詩人王如玉(1 / 1)

王如玉(1732—1773),清霍州直隸州靈石縣靜升村(今靜升鎮靜升村)人,字璞園,又字嵐溪,號汾左。

王如玉自幼聰穎好學,“日事吟哦”,“窮根溯源”,學問於“左圖右書”之室。乾隆十六年(1751年)北上京師求學於賢士大夫,隨後南下齊魯,再至江南,交遊社會賢達、文人雅士,得識濟南名士朱文震,引為知己。

王如玉好客,“座上常開北海之尊,接引名流遞相唱和”,“興到神來”,“拈毫揮灑”,一日得詩十首,方停盞罷宴。其詩作氣度高雅,“不為古縛,不為今誘”,慷慨有節,如其為人。

經好友朱文震引見,王如玉得識揚州八怪等江南名家,與鄭板橋尤為相知,成忘年之交。當鄭板橋為其作蘭竹時,王如玉賦詩《鄭板橋畫蘭竹歌》酬答。詩中王如玉對鄭板橋作畫時的“淋漓一掃千毫禿”之瀟灑和辭官時的“拂袖歸來敝屣脫”的清高,特別是“英風滿襟書滿腹”的氣度,欽佩不已。詩尾寫道:“重君為人寶君畫,如入深山得奇璞”,並表示要以“三百鵝溪報瓊玉”。

王如玉“嗜酒好談”,鄭板橋“詼諧詩酒”,酬唱應答揮毫潑墨之間,板橋又書一聯:“搜盡奇峰打草稿,摘來紅葉補煙霞”。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王如玉的詩作《嵐溪詩鈔》問世,好友朱文震為之撰序。

而立之年,王如玉由貢生以道員注籍,官貴州貴西道兼提刑按察司事,每遇案件,他總要“再三詳審,民以不冤”,“境內大治”,深得總督劉藻依重。後以親老歸養,返回故裏。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小金川(治今四川小金)叛亂,乾隆皇帝下令征討。王如玉因駙馬爺忠勇公福隆安奏薦,發四川軍前委用,分理糧務。臨行乾隆皇帝內廷詔見,王如玉賦詩《內廷佛手柑之賜恭紀二律》叩謝。三十八年(1773年)小金川降人複叛,襲清軍大營,主帥溫福死,王如玉也因此陣亡。

次年,奉旨贈王如玉太仆寺卿(從三品),人祀昭忠祠,立坊於靜升村北鳴鳳塬王氏祖塋旌表,蔭一子榮棨以知縣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