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民間藝術(2 / 3)

舞獅

用麻皮製身,染以綠色,獅頭彩飾誇張,大獅雙人表演,小獅一人作舞,又有一女郎或小生持圓形繡球燈引逗獅子追撲舞蹈,跨凳跳桌,精彩驚險,配合默契。若群獅起舞,則銅鈴響聲震天,步伐一致,排山倒海。

高蹺

是白天社火活動的前導,舊時因街麵坑窊不平,夜間多不活動,表演者雙腿綁踩木製高蹺,化妝成戲劇或反映時代精神等各種人物。技藝高超者如:耿龍龍多表演《張公背張婆》、《豬八戒背媳婦》,王潤生、王二小、王育林表演捉蝶撲地,翻身挺立等高難度動作。年幼者緊隨隊伍,表演中不誤學藝。20世紀五、六十年代,喬福兒不怕春寒,赤膊上陣舞動一根粗木棒於前開路。雙目失明的馬三孩,仍踩高蹺表演於街頭。

背棍

表演時,將一特製鐵架固定於藝人上身,鐵架頂端再將一小童的下肢綁紮固定,上肢持彩綢隨背背棍者的步伐舞動,上下配合默契,以前曾有過老藝人翟克勝、孔長光等一人扛兩童的表演,稱作“雙棍”表演。藝人通過各種步伐與頂端小童配合,一行十餘支背棍整齊多姿,或單或雙,彩綢飄飄,其內容常變,以使表演精彩。

推車

用木杆作手推車形,下飾彩畫車輪,扮坐車、推車、扶車者若幹人,舊時多演《新媳婦回娘家》等內容。20世紀50年代,有人因演《五鬼鬧判》受到批判。人民公社期間,多演《喜送愛國糧》。隨著時代進步,內容多有變化,然滑稽、逗樂是其特點,常令觀者捧腹不已。

旱船

木紮船形,上設船艙船樓,下繪海水波紋。表演時,妙齡女郎端坐船中,老艄翁長髯鬥笠持槳劃船之舞,隨著船開、船行、船停,旱船中女郎走剪花八字,如行水上,又有醜角、小生追隨,技巧嫻熟,步法多變。《打漁殺家》是其主要表演內容。

竹馬、竹驢

用竹片製作骨架,蒙以白紗,飾繪為駿馬或毛驢之形。竹馬表演者,將分作馬前身、後身的竹馬掛紮於前後,似騎馬狀,或表演古時馬隊馳騁原野,或扮作解放軍巡邏邊疆。表演者身帶銅串鈴,奔跑時鈴聲響起,若萬馬來臨。竹驢表演多為《騎驢拜壽》,稱作“跑驢”,風趣滑稽。

翹杆

翹杆村人叫作“發”。用一直徑十餘厘米粗的木杆,固定於雙輪車軸之上,長的一端端坐小醜,另一端數人將其上下翹動,時升時降,驚險中不失風趣,幽默中卻也壯觀。村民王立柱翹杆劇照載入1992年版《靈石縣誌》卷首彩頁中。

獨龍杆

用一彈性較好的木杆或竹杆,兩醜角抬著一古裝女郎顛動前行,或有小生追隨詼諧親近。村民張繼廷獨龍杆劇照載入縣誌卷首彩頁中,該節目已選入1986年國家編纂並出版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山西卷》中,並於2008年3月20日列入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抬閣與顛閣

特製一硬木方案,上設兩支或三支鐵架,三支者稱“抬閣”,兩支者稱“顛閣”。表演時每支架上綁紮固定女童一名,架前案上坐一人手臂前伸,架上少女若趙飛燕作掌上舞,或橫持一刀,架上少女若刀尖舞,桌麵坐兒童數名,都化妝成戲劇人物,如《白蛇傳》、《仙女下凡》等。案桌上壓置石磨一扇,以使重心下移。“閣”由八名壯漢抬起,並有一人案前扶抬杠號呼步伐,一人隨“閣”指揮行進起落,“閣”上“閣”下,步調一致,舞姿迷人。“閣”的起落,指揮得宜,並有數人持長木杈杆扶護於架上女童肋肢間,以防扭傷。“閣”是社火的壓軸最後節目。顛閣節目劇照亦載入1992年版《靈石縣誌》卷首彩頁中。

如上各個節目組都有器樂伴奏,鑼鼓樂鏗鏘有力,緊隨龍燈、獅子、高蹺,其他則細吹細打絲弦嗩呐伴奏,悠揚動聽。

傳統社火藝人多為父子相傳,如老背棍高手張發祥之子張來柱繼承父藝,背棍中仍是高手;王金明、溫樹福是推車中的老一代,而今其子、媳、孫全家上陣,更勝一籌;曹能吉年已古稀,今仍是旱船節目的導演及演員,其父曹金生曾是民國間旱船艄公的扮演者兼組織者;李寶根、李寶生承繼父親之業,雖年近花甲,仍是高蹺、龍燈的表演藝人;孫家溝舞獅先有王定成、孫根生、武馬等高手,今有孫金林繼續負責。孔慶貴、張天恩各率一家三代參與社火表演,配合默契,生動有趣……

靜升地處靈石、介休交界處,昔日這裏也流行介休幹調秧歌。每年春節期間都有秧歌劇愛好者自發組織演出。劇目主要有《蓮花庵》、《九件衣》、《翠屏山》、《十字坡》、《武鬆殺嫂》、《兒女爭婚》、《寫狀》、《打酸棗》等。演出時觀眾如潮,村人的秧歌戲也到鄰村獻藝,請鄰村(如南原等村)的秧歌戲來村交流。據村中長者說,清末某年,介休縣舉行幹調秧歌劇比賽,藝名為“紅公雞”的村民郭廷英報名參加,甚為介休名角螞蚱蚱、白菜心等輕視。誰知郭廷英一鳴驚人,頭一個唱段便贏得滿堂喝彩,街頭的即興演唱更是轟動一時,賽畢名列榜首,白菜心、螞蚱蚱反居其後。兩縣百姓都說:螞蚱蚱吃了白菜心,紅公雞啄掉螞蚱蚱。幹調秧歌一直唱到20世紀50年代。後來,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剪紙

剪紙是本村民間傳統藝術,始於唐,盛於明清。每遇喜慶,村人都要請鄰裏剪紙高手相幫貼喜字,剪窗花,也有的老太太、老奶奶提前為子孫剪好窗花和大紅喜字,到時從箱底取出張貼即可。剪紙工具是用剪刀或刻刀,材料用色紙,今人有用各色塑料布的。剪紙題材豐富,反映現實生活,內容時代性強,技巧人各不同,並依據喜慶之事不同而各有側重。如:結婚要有鴛鴦戲水,生日滿月麒麟送子為主,給老人做壽是鬆鶴延年,春節吉祥內容廣泛,如福祿壽喜、六合同春、瓜瓞綿綿等花樣翻新,以增喜慶氣氛。剪紙技藝一般是母親手把手教女,婆婆留式樣給媳,有新鮮圖案則左鄰右舍相互替樣,相互傳習,一齊提高。村人的剪紙各有特色,精巧別致。楊來香(已故)老太太的剪紙《虎》選入1990年版《靈石縣誌·文化新聞編》中。2004年春節期間,山西電視台公共頻道在《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欄目中,介紹靜升鎮曆史文化時就有馬梅、王姣蓮兩位老太太剪紙場景與所剪窗花。隨著王家大院的開發開放,村人的剪紙走向市場,遊客爭相購買,常常供不應求。

木藝·彩繪

查資壽寺明成化三年(1467年)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的碑石,可以看到在這五十餘年的時間裏,該寺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再建工程。工程的大木作頭為王得才、王得雲及其子輩王玉、王良、王經,孫輩永讓、尚禮、永青、永洪、永淳、公淮、永謙、永湖。他們是靜升村東王氏家族第五、六、七世。丹青則為曹代、曹堅、曹厚、曹耐、曹廣及其子輩曹紀山、曹紀名、曹紀原、曹紀榮、曹紀戎、曹紀立,孫輩曹惠、曹儉、曹騰、曹世用。曹氏一家先居靈石關廂裏玉成村(今靈石翠峰鎮玉成村),後遷居尹方裏尹方村(即今靜升鎮尹方村)。

舊時,木構以工代賑。廟宇廳堂的建築都是“先立木,後上牆”,即先由大木依據禮製規定要求設計製作出一個小樣,然後作頭率領木匠師傅依小樣製作柱、檀、梁、鬥拱、飛簷等各個木構部件,並鉚鉚相扣、根根相連搭設於基礎上,方才砌磚上牆,泥頂上瓦,彩飾金妝。這期間的大木作頭就有點類似今日的總工程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