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建築藝術(1 / 2)

靜升鎮曆史悠久,古跡眾多,文物薈萃。其民居、廟宇、宗祠的建築各具特色,尤以元代的後土廟、文廟、馬和晉祠、明代的資壽寺、介林、清代的王家大院等建築藝術最為代表。《王家大院誌》(侯廷亮主編,山西經濟出版社2009年出版)、《畫說王家大院》(張昕、陳捷著,山西經濟出版社2007年出版)、《山西古民居建築新論》(仇曉風著,三晉出版社2009年出版)、《靜升史海鉤沉》(王金釘、王儒傑、張百仟編著,東方出版社2006年出版)、《資壽寺》(張國華編著,山西經濟出版社2004年出版)、《三晉名賢介之推》(張國華編著,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出版)等著作對其建築藝術均有介紹。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明清間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靜升王氏的住宅,為靜升王氏所營造的“五堡五巷五祠堂”,總麵積達25萬平方米的龐大民居建築群落之總稱。始建於元末,擴建於明清,現存建築除部分為明代外大部分為清代遺存。其建築特色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期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兼容南北情調,再加上匠心獨運的‘三雕’藝術;集建築學、曆史學、倫理學、美學等大成於一體,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

王家大院的建築多呈因地製宜的立體造型。其內在機構為窯洞與瓦房的巧妙連綴,不僅完美地體現了“實用、堅固、美觀”的建築三要求,而且從地理位置選擇到總體設計構思,從基礎規模到外部裝飾,都顯示出一種卓爾不群的磅礴大氣。整個建築在合乎禮製和講究風水、功能的前提下,把南方園林藝術與北方院落造型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既保存了北方傳統民居的風格,又創造性地有所借鑒與發揮,其布局、穿插、連貫、分割,有明暗虛實之分,有濃淡輕重之別,致整體建築或具激越之勢,或呈飄逸之態,有畫麵,有詩意,還有樂感,看似千篇一律,卻又千變萬化,錯落之間形神俱立,從一磚一瓦、一石一木中均可看到傳統文化藝術在民間生活各個角落的滲透,體現著不同時代的曆史風貌,以及主人的寄托和追求。

王家大院的建築格局嚴格遵循封建等級製度和宗法禮製秩序,沿襲“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理念,按照傳統前堂後寢、三進四合院的規格建造。前低後高的設計,使建築有主有次,有藏有露,既提供了內外交往的足夠空間,又滿足了內在私密氛圍的要求,充分體現了官宦門第的威嚴和宗法禮製的規整。而且嚴格按照封建秩序使用,後院正窯洞為長者居住,東西廂房為兒孫居住;北廳接待官府貴賓,南廳接待普通客人;小姐住繡樓,奴仆住前院。官職有大小,主仆分尊卑,不同等級的人走不同等級的門,在不同等級的餐廳就餐,規矩多多,不可逾越。大大小小的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院內有院,門裏套門,營造出了各自安逸、恬靜、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

王家大院的建築結構融曆史、哲學、力學、美學為一體,采用梁柱式木結構建築與磚石窯洞、磚土窯洞相結合的建築形式,且結構附件裝飾絢麗多彩,鬥拱、額枋、雀替、枋頭、礎石、牆基等,形式多樣,做工精細,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三雕”藝術,多采用浮雕、透雕、圓雕、鏤雕等多種技法,把主人期盼吉祥如意、追求功名利祿、祈望安居樂業等美好願望,通過題材各異的圖案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地展現於掛落、窗欞、簾架、槅扇、梁枋等部件上,集中體現了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形象逼真、工藝考究的藝術風格,將儒釋道文化融為一體,寓於一件件精美的藝術佳作之中,而成為古老文明的傳承載體。

王家大院是明清大型民居建築的傑作,是山西晉商大院民居建築群體的典範,也是依山而建的傑出代表。它曆經元明清,穿越700年,以它極其罕見的規模氣勢,歎為觀止的建築藝術,深沉厚重的文化品位,被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譽為“中國民間故宮”、“華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