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歲時節日(2 / 2)

小添倉、老添倉社火活動過後,人們生活複歸平靜,新的一年勞作開始。

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講究早飯吃八寶粥、煎餅,午飯吃黃芽韭菜餃子,男子剃頭理發,以祈年內風調雨順。煎餅俗稱“扯龍皮”,有馴服龍王之意。剃頭有“撂了愁帽跌了鞋(害),一年四季發大財”之說。

寒食節

清明前兩天為寒食節。諺雲“先寒節,後清明,一百五日在當中”。即冬至過後第一百五日的前一天為寒食節,後一天為清明節。寒食節專為悼念鄉賢介之推而設。從寒食節起至清明,禁火三日,吃事先準備好的熟食。寒食節盛行於靜升鎮,從晉文公旌表介子起,人們嚴守這一祭俗,延續兩千多年至今。

相傳,介母屬兔,介子屬蛇。因而,在寒食節,各家必蒸麵塑“蛇盤兔”。“蛇盤兔”大小不一,多少不定,家中所有成員每人至少一個。對遠走他鄉之人,也要留著或設法給捎去,還作為一種珍貴的禮物饋贈他人。諺曰“蛇盤兔,必定富。”

相傳,寒食節又為驢生日,當地風俗除給牲畜添草加料,還給驢吃豆麵“切八八”,在驢頭上掛布製的雙頭公雞。

清明節

掃墓祭祖。本地祭俗特異,有新墳和舊墳之別,新墳在寒食節(清明節前兩天),舊墳在一百五日,即清明節前一天。在外人員都要趕回上墳。清早全家男丁扶老攜幼,扛著鐵釺,把著旗幡(俗稱翻身旗),提著香火、冥幣、酒菜、上墳饃饃,相跟著去墳地。在墓前擺好祭品,插上紙幡,點燃香、蠟,燒盡冥幣,然後叩拜,最後給墓丘添土。上墳返回,往往會摘些柏葉回來,插在門上,有驅邪避瘟的說法。

端陽節

亦稱“端午節”,即舊曆五月初五,是紀念屈原的節日。端陽節家家戶戶包粽子、做蒸米飯、蒸涼糕。因適逢盛夏,天氣炎熱,所以這些食物都是涼著吃,香甜爽口。過去流行端陽節插艾葉、喝雄黃酒,可以驅邪避瘟。人們往往還在小孩子胸前掛布雞,手臂上纏五色絲線,肚臍眼上抹點雄黃酒用以避邪。相傳端陽節這一天,河裏的青蛙藏在水裏不露麵,叫“躲端午”。如果偶爾抓到青蛙,將墨碇從青蛙口中填入腹部,過一段時間,從青蛙腹中取出的墨碇叫“蛤蟆碇”,塗抹蛤蟆碇可以治愈皮膚病。

六月六

是靜升鎮特有的祭祀河神的節日,曆代傳承,相沿成俗。相傳,六月六為河神生日。河神即河伯,係古代神話中的黃河水神,名馮夷。因渡河被水淹死,天帝封為水神,專司水利。人們企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因而對河神的祭祀也相當重視,場麵莊重而宏大。清晨,村中香老及十家水頭到河神廟公祭。祭品除了香、蠟、麵食等之外,還需備黑色公山羊一隻。山羊跪在河神麵前,背上灑酒,渾身抖動,算是“神領”了,名曰“領羊”。然後宰殺,祭祀禮畢,眾人分食。當地有“六月六,開刀吃羊肉”的說法,意為過了六月初六日河神享用之後,人們才能吃羊肉,正月過後至六月六是不吃羊肉的。同時舉辦廟會,在龍天廟唱大戲三天。此俗在解放後被廢除,隻有廟會仍在延續。

中元節

舊曆七月十五,又稱鬼節,佛者稱“盂蘭盆節”。人們帶著時鮮瓜果、香火到塋地祭祀,旨在查看經過盛夏暴雨後,塋地墓穴是否有損毀,對墓丘進行修整。是時,千年古刹資壽寺都會舉行盛大的盂蘭廟會,一是早祭亡靈,二是晚送瘟神。

中秋節

舊曆八月十五,正處秋季之中,故名。中秋節為團圓節日,在這一天講究合家團聚,品嚐預先烤製的團圓、月餅、月牙、葫蘆蘆、猴猴、兔兔以及蘋果、梨、桃、葡萄等果品。傍晚賞月、祭神。當圓圓的明月升起,人們在院中擺出烤製的團圓、月餅、猴猴、兔兔及水果之類,燒香、點蠟、叩頭、祭奠月神,然後每人分享一份分割的團圓。一些文人雅士,還會找個雅靜的地方,吟詩作賦,乘興賞月。

重陽節

舊曆九月九日,正值秋高氣爽、五穀豐登之際。有“九月九,家家有”之說,旌介村習俗家家吃糕,取“登高”之意。

冬至

俗稱“過冬”。要敬神祭祖。各族宗祠,由值年族長提前把祠堂整理幹淨、收拾利索。冬至一早,在神位供桌上擺滿祭品,點燃香火、蠟燭,這時合族男性都去本族宗祠拜祭祖先。熙來攘往,見麵寒暄。叩拜神位完畢,順便喝點燒酒、紅糖水,分享祖先的恩賜。同時,這一天各家都吃油糕。舊有“冬下不吃糕,小鬼隔門眊”之說。因“糕”與“高”諧音,故取“步步登高”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