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附“靜升王”酒史話(1 / 1)

“靜升王”酒是靜升王氏家族的家酒,也是靜升王家的三大特產之一。

“靜升王”酒始釀於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後隨商賈隊伍,行銷各地,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後,聲名大震,流傳至今,已有700餘年的曆史了。

明朝初葉,農業、手工業得到迅速恢複與發展,科學技術也有較快的發展,這些條件為釀酒業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先進的釀造技術。(《明史·大政記》記載了“永樂二年辛酉,敕甘肅總兵左都督寧晟,令諸屯多釀酒。”)進入明朝,靜升王家以農為主,耕讀傳家,兼營工商小業。四世王思道之長子王景延、次子王景祥兄弟在家庭做米酒的基礎上,合夥開了個糟坊,取字號名為“景福泉”,“景”表明是“景”字輩開的誌號,又有“大”的意思,“福”取吉祥之義,“泉”取源源不斷之義。飲景福泉靜升王酒,大福如泉湧,能不樂乎?

“景福泉”釀酒用的水取自靜升文廟西南方的水井(這口井亦因釀酒而得名“景福泉”)。說也怪,這口井的水,煮飯鹹,泡茶澀,可是釀下酒醇香可口;村西也有一家糟坊叫玉泉湧,所用的井水清洌甘純,可釀下的酒卻不如景福泉。因此,景福泉的生意越做越大,釀酒規模很快發展到每年用料50石(約合6500斤)高粱。

景福泉的酒之所以純香綿爽,除了特殊的井水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原料上乘。不管是製曲用的豌豆、大麥,還是釀酒用的高粱、穀殼,都是精選的上等成色;二是技術高超。無論是采曲技工,還是釀酒師傅,還是勾兌裏手,都有傳統獨特的招數。

“靜升王”酒屬清香型中、低度高粱白酒,根據明朝謝肇浙評酒標準“酒以淡為上,苦洌次之,甘者最下”(《五雜俎》),“靜升王”酒當屬上品。

轉眼間,三百年過去了,時序到了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這年的三月十八日,聖祖玄燁皇帝設九百九十七人的“千叟大宴”,宴請天下壽星及京畿官員、富紳,年過七旬的王氏十四世族人王謙受亦因支援陝西平叛立了大功而傳旨被邀。王謙受於是帶了兩壇景福泉的陳年老釀進京赴宴。宴會上,王謙受將兩壇家酒獻給皇帝品嚐,康熙皇帝品嚐後,讚不絕口,問及何酒時,左右稟明是靜升王氏家酒,康熙皇帝當即賜名“靜升王”。從此,“靜升王”便飲譽三晉,蜚聲四海,生意興隆,久釀不衰。

“靜升王”酒觀之晶瑩悅目,聞之醇香彌鼻,飲之綿軟爽口;適量飲用可益氣提神,活血舒筋,開胃生津;曆來為宴請賓朋、饋贈親友之佳品。

§§第六章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