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西征新疆轉運軍需(2 / 2)

徑無凡草惟生竹,

氣侶犀可辟塵。雩弓弓弓

神工妙手欲自試,

山色江聲相與清。

然其時山西連年大旱成災,“靈石尤甚”。光緒“三年(1877年)秋無寸草,四年夏成赤地,兩季不收,一年無食,而流離失所,死亡相繼,論戶四千餘家,論人四萬餘口”,直至民國間“災情猶存,元氣未複。”

其間,靜升地麵未追隨左宗棠收複新疆輸送物資者,如王氏十八世王臣忠支係,為活命,竟將門前上好水地十四畝及隨角地四塊賣到村賑濟堂之中,其他村人、族人亦有各不相等的田地賣到賑濟堂中,總計水地一百二十二畝五分。

而王奎聚支係的商賈隊伍緊隨左宗棠收複新疆隊伍左右不離,政治地位上升,經濟收益豐富,這些年間,其支係孝義宗祠有錢有力增置房院地畝,計房院兩處,水地三十二畝半,旱地六畝。

靜升王氏家族中王奎聚子侄的商賈貿易活動經過如上的一番拚搏奮鬥得以複蘇,然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一步步下坡,致使依附於清王朝的商人徹底跌入低穀。

他們沒有像平遙、太穀、祁縣等地的商家創建票號,更新自己的商賈思路,而是一味地官商聯袂,終致清王朝滅亡之後,王氏商家隻剩二十一世王飲讓支係的一些商家字號還苦苦掙紮在軍閥混戰之中。

這時,集廣村楊家麒(字紹泉)則正在商貿交易上一步步走向輝煌。據民國版《靈石縣誌》載:“楊家麒自幼旅津,與人交遊,通英文。英人推公為中國經濟家。”發跡了的楊家麒在集廣購田擴宅,並將走向低穀的王氏家族鍾靈巷東宅、西院(即今靜升鎮政府所在之院)與緊鄰的孝義祠購買到手,並將祠前的孝義坊的王氏名諱全部鑿去。

還有靜升村東溝的東王氏王子壽,民國四年(1915年)16歲時赴天津,在法租界公裕當當學徒。之後,才華橫溢的他,很快被推為天津張勳開設的元享當的經理,隨之轉任曹琨的公懋當經理,同時兼陳光遠經營的德華當監理。抗日戰爭爆發,日本軍部多次以“懇談會”的形式,妄圖吞食整個天津的典當行。時任天津特區質業公會理事長的王子壽,硬是與整個天津典當行的同人在《庸報》連續登載聲明“寧願全體息業,也不與外人合作”,打碎了日本軍部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