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一樁接一樁,此次戰事結束,王榮棨得總督奏章舉薦,調任甘肅寧夏(轄今寧夏西北部黃河地區)水利兵備道兼管鹽法事務。嘉慶九年(1804年),朝廷追議其父王如玉金川陣亡一事,“奉旨賞給恩騎尉世襲罔替”,建太仆坊於家鄉山西靈石靜升王氏宗祠門前街南。王榮棨之庶弟王德棻“援例”出任直隸(今河北省)良鄉縣與天津縣知縣,代理涿州知州,且有“循吏名”;其長子王椿源為奉政大夫鑾僅衛經曆,曆任四川江津縣知縣、四川渠縣知縣之職。嘉慶十六年(1811年)嘉慶帝內廷召見王榮棨,褒獎有加……
在走通官方直達朝廷之路的同時,王氏家族把眼光緊緊地盯在了鹽茶專賣上。順治年間他們已有十五世王含光、王含吉兄弟投資河東鹽場生產,到乾隆年間其後世王世泰“膺河東場務,黽勉急公,終事無纖悉貽誤。”為求更大的發展他們向其他鹽茶商開始滲透,結成莫逆之交。每當鹽茶商界朋友資金有缺之時,他們便從錢莊、當鋪調出資金,無息借貸,慷慨相幫,條件隻是稍稍讓出點專賣權,而這之中的轉換自有這方麵的官員完成。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王氏這方麵的官員有王鳳山,甘肅涼州莊浪茶馬同知;王訥,山東鹽運司濱樂分司運同;王錫蒲,甘肅寧州知州兼理平涼鹽茶同知;王臣敬,長蘆鹽運司天津分司運同;王鴻漸,兩淮鹽運司經曆等。
得此肥缺者為晉商,特別是向靈石商人,靜升王氏商人大開綠燈,逐漸控製了鹽茶專賣。靜升王氏商人經濟實力空前絕後,走上了王氏官商聯袂的頂峰。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王氏先塋補築來龍記》碑載:“綿之曲,有村曰靜升,王氏聚族於此,溯厥始祖,至今方二十餘世,而丁口已三千餘人。致產有數萬者,有數十萬者,餘亦能饒裕自給。仕官為郎,或至刺吏,分憲何其盛也……”碑文為“賜進士出身原任國子監監丞合河孫楊淦頓首拜撰”。
道光十一年(1831年)王氏宗祠《改建鐵旗杆記》碑載:“吾族自觀察公(指王如玉)死事,恤贈冏卿(指太仆寺卿)世襲恩騎尉,與國鹹休矣。言其科甲則膺選拔登賢書副車者有人,登武鄉會榜者有人。言其仕籍,則任監司,任部郎,任太守、轉運、刺史、令尹者有人。為別駕,為倅、為丞、為尉、為學博、為鹺務、為領運者不一其人……”
據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三官廟、關帝廟碑記載當時靜升村人設在全國各地的商家達492家。且記有廣東“連鎮會館”及“洋錢二十五元共合白銀十九兩一錢”的兌換情況,可見會館連誼並與洋商交易情況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