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審時度勢官商聯袂(2 / 2)

當時正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底,吳三桂的義子陝西提督王輔臣一再附而又叛,直至在寧羌(今陝西寧強)殺經略莫洛,攻蘭州,陷延安,陝西大震,波及山西。平陽知府正為籌措軍需輸運陝西前線犯難,見王氏兄弟倆的壯行義舉,立即上報山西援剿提督、吏部右侍郎陳一炳。隨之,陳提督召見,委以籌集轉運糧草馬匹等軍需物資的重任。

重任在肩,兄弟倆既為之興奮,又為之焦慮,立即求助族叔王佐才、王興旺,族中兄弟王鬥星、王烈星、王懋躬、王肅、族侄輩鹽商王含光、王含吉等分工協作,或塞外選購良駒駿馬,或中州籌集糧食草料。所到之處全憑一紙官文,糧食馬匹、鞍轡草料等軍需物品,一應順手購來。上自州官縣衙,下至鄉裏村甲,無所不能,或有難色也不敢違抗。官商聯手之益,由此深悟。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二十九日,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親王趁三藩叛亂之機舉兵亦反。王氏家族為清軍購馬之行受阻,然晉蒙燕趙一帶的行商坐賈或與他們相識交厚,或由他們自己所經營,與蒙人都能搭上關係,於是花些銀兩,便化敵為友,化險為夷。清軍所需軍馬糧秣仍源源不斷送到圖海都統軍前,布爾尼親王之亂,很快被平。

康熙十五年(1676年)已升撫遠大將軍的圖海使用調虎離山之計,使王輔臣損兵折將,困守孤城平涼(今甘肅平涼),陷入了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絕境,而圖海大軍,兵精糧足,士氣高揚。六月初七日,無奈的王輔臣遣子赴圖海軍前請降,獻出軍民冊籍及吳三桂所授敕印。十五日,王輔臣剃發歸降圖海大營。

平涼之失,使吳三桂在陝西的攻勢隨之削弱,而後軍需充足的清軍步步緊逼,兩年後陝西全境收複。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曆時8年之久,禍及大半個中國的“三藩之亂”徹底平定。

戰事結束,朝廷嘉獎功臣,凡王氏族人此番涉及到的軍方地方,無不為之奏章請獎,尤其是王謙受、王謙和兄弟更因此聲震京幾,名揚八方。

之後,在中俄雅克薩之戰、烏蘭布通之戰、平定噶爾丹之亂、阿拉布坦之亂等戰事中,由王謙受、王謙和兄弟牽頭,王氏族人繼續為清廷軍隊籌集軍需,部隊走到哪裏,物資就供給到那裏,王氏商賈就跟隨到那裏,經濟效益十分明顯,社會地位步步提高,官商之路越走越寬。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年逾古稀的王謙受以京畿富紳的身份,參加了聖祖玄燁在乾清宮舉辦的“千叟宴”,奉上景福泉靜升王酒,捧回了禦賜龍頭拐杖一把,供奉於四年前重修的王氏宗祠正廳祭祖堂中,每遇慶典和元旦、清明、中元、冬至等節日,都要“遵聖朝之钜典,興孝思於霜露”叩祭於宗祠,牢記祖宗創業之艱辛,不忘朝廷聖上之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