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權建立,朱元璋一統華夏,為鞏固邊防,明政府設立九邊重鎮,九邊駐軍最多時竟達80萬之多,龐大的駐軍所需,成為明王朝的當務之急。明洪武三年(1370年),政府實行“開中鹽法”,召商“運糧實邊”,“而與之鹽”。也就是說,商人隻要將額定的糧食物資組織馬幫駝隊源源不斷運到指定的邊關重鎮,就可以得到政府頒發的“鹽引”,然後憑“鹽引”到指定的鹽場領鹽,到指定的區域銷售,便成為有專賣權的鹽商,經濟利益十分可觀。
是時,靈石靜升村西老槐樹底,有剛從堯都(今臨汾市)遷入的張氏,與元皇慶間(1312—1313年)遷入靜升的王氏為緊鄰。
張氏為平陽府望族,張氏家族與晉王朱棢、代王朱桂交往甚密,先時曾運糧實邊太原、大同等九邊重鎮。緊鄰的王氏族人王思問等兄弟追隨前後,以其誠信務實,辦事穩妥,隨機應變,深得各方信任,具體負責糧餉物資籌措及馬幫駝隊運輸,自然取得了食鹽的銷售專賣,很快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張氏、王氏的活動得到藩王的支持,建文間(1399—1402年)張氏二世張執中追隨燕王朱棣,參與靖難之役,後任應天府(南京)丞。正德間(1506—1521年)張氏族人張俊任南京鴻臚寺司賓升任寺丞,“武宗皇帝巡狩以尚義恩賜冠帶榮身”。成為通天晉商先驅的後台之一。
正統三年(1438年)王氏的第一位生員七世王演任靈石縣瑞石所大使,司職倉廩、稅務等事宜,家鄉靜升經商人數漸次增多。
宣德、正統間,於謙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兩省,平反冤獄,賑濟災荒,憂國忘己,頌聲載道。其間,曾考察民情於靈石。是時,靈石瑞石所大使王演或許正與靈石知縣等隨伺其後,親聆教誨。
正統十一年(1446年),“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長短”的於謙被貪得無厭的太監王振等迫害,下獄論死。經山西、河南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方才複任。這其中有封地山西的晉王、代王、沈王及隸屬的霍王等的出麵奏請,有平陽府張氏家族不甘後人的調解,也有靜升王氏族人王演等的介入。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中秋之日“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明王朝危機空前,群龍無首。在於謙等主戰派的全力支持下,郕王朱祁鈺即帝位,是為代宗,以明年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隨即選將守關,募兵各地,趕造兵器,運送糧秣。北京保衛戰在兵部尚書於謙的指揮下迅速展開。
令到之日,靈石瑞石所倉廩存糧無多,蓋因上月已尊旨運送軍糧到大同邊關。靈石知縣張翼再令瑞石所大使王演全力籌措征糧。大敵當前,國家為重,更兼於尚書威望,王演在父親王賢及族人、村人、全縣百姓的全力支持下,軍糧、軍需物資全都到位,車隊運輸源源不斷,直抵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