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千年古刹資壽寺(2 / 2)

後院較為寬敞,在正中的平台上,坐落著大雄雷音寶殿,與天王殿遙相呼應。這是全寺的主殿。門額懸一塊書有“萬德巍巍”的橫匾。筆跡柔中有剛,瀟灑自如,為明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董承業謹獻。殿閣3間,內設佛祖釋迦牟尼的三身塑像。殿內兩端配有彌勒佛殿和藥師殿各3間,平台下麵的東西兩廂廊分別配有彌陀佛殿、三大士殿和地藏王殿、二郎殿,殿闊各為3間。其次,在兩院間隔的左右上方,建有鍾、鼓二樓。如從前院步入後院,會明顯地看到,古人在設置這組建築時,處處都講究方位和構造的對稱,就連院內四座小巧玲瓏的碑亭,也是對稱分布的。可見,該寺建築的組合,主要吸取了我國傳統對稱美學的特點。

後院各殿宇的彩塑、繪雕、構製,各有其妙,且較為完善。如果從藝術的角度來比較它們,以主殿、藥師殿、三大士殿的珍藏最具魅力。

三大士殿的彩塑殿裏三大士觀音像及周圍大小不等的十八位羅漢,尊尊體型優美,神情逼真,色彩清淡樸實,衣紋自然得體,可稱之為全寺現存90餘尊彩塑之最。他們有的合十沉思,有的怒目叱吒,有的談笑風生……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突破了古代彩塑中千篇一律趨於雷同的模式,不愧為我國現存明代彩塑中的珍品。

主殿和藥師殿的壁畫它們雖曆經滄桑,仍保存完好。畫麵構圖豪放,著色渾厚,工筆重彩,技法不俗,寺內所存的九幅壁畫獨具匠心,其畫麵分別記述了有關佛祖釋迦牟尼的傳說故事,圖中有青山綠水、人物花鳥等,精妙之處還在於畫麵的勾埴處皆以立浮貼金裝飾,富有很強的直感,且人物刻畫生動細膩,衣紋線條清晰自然。咀嚼品味一番後,無不為古人精湛的技藝而歎服。

藥師殿的藻井其構製設計精巧,獨樹一幟。且不說數十塊方格中繪製的草藥花卉之絕美,單就中部飾有貼金浮雕盤龍的兩塊長方形頂板,就夠你領略一番的了。它們分別用無數小巧勻稱的彩繪鬥拱,依照八卦圖樣,層層向內上托,進深1米左右,形成盤龍八卦外卦的立體氛圍。這種巧奪天工的奇製結構,在我國北方的寺廟古刹群裏,也是不多見的。

以大雄寶殿為主的建築工藝考究,造型古樸優美。此外,西北角還築有藏經樓、真武閣、方丈院、千手觀音殿、禪堂院;東南角建有關帝廟和戲台。它們同主體建築朝夕共存,相映成趣。資壽寺以其雄偉的建築和高超的藝術載入了《中國名勝辭典》,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15日,資壽寺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