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永遠恪守實事求是的原則(代序)(1 / 2)

劉習良

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第三屆學術委員會成立於2008年5月15日,到2013年6月1日第四屆學術委員會成立,已走過整整五個年頭。五年來,在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以下簡稱中廣協會)的統一領導下,學術委員會以《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學術委員會工作章程》和《中國廣播電視協會2008~2012年學術理論研究規劃》為依據,主要完成了課題研究、學術成果評選、廣播電視理論人才評選、學術研究基地建設、專項學術活動和加強自身建設等六方麵的工作。

一、課題研究

《2008~2012年學術理論研究規劃》從應用學科、基礎學科、新媒體新技術以及決策管理四個方麵開列了45個重點課題。經過各方努力,通過各種方式完成了90%以上的課題。另外,還完成了一些補充課題。

其中,共有四項長線課題,簡稱“兩史”、“兩學”。

關於“兩史”。《中國廣播電視編年史》(以下簡稱《編年史》)於2009年正式啟動。原計劃三年內完成。在編寫過程中碰到了一些困難,主要是各地、各部門提供的資料存在很大差異,有詳有簡,還有的地方和部門至今沒有提供任何材料。目前,三個小組隻能根據拿到的材料編寫書稿。2013年5月3日,《編年史》主編楊波同誌召開了工作會議,三個小組彙報了編寫工作進展情況和遇到的難題。就普遍存在的問題,會議作出若幹規定。估計到今年年底各組可以提交全部書稿,供審稿使用。

2010年年初,決定編寫《中國廣播電視改革發展十年回眸(2001年~2010年)》。9月,作為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重大理論研究項目立項。為此,學術委員會聘請了30位專家撰寫了“緒論”加十章,共計40萬字,已於2012年10月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

關於“兩學”。2004年,廣電總局主要領導要求中廣協會編寫《中國廣播電視學》和《中國電影學》。2009年,根據中廣協會領導的意見,學術委員會組織人力審讀曆經五年編寫完畢的“兩學”書稿。審讀者認為“兩學”書稿尚未達到“學”的基本要求,提出重要的修改意見和修改方案。目前,《中國廣播電視學》正在重新編寫。《中國電影學》如何處理,尚在研究。

此外,2008年~2010年,在中國傳媒大學的支持下,連續舉辦了三屆“年度廣播電視學術理論研究項目”招標工作。總共批準立項60個,結項50個。2011年舉辦第四屆,共立項23個。在浙江傳媒學院支持下,批準“媒介素養研究”立項56個。

二、學術成果評選

五年來,學術委員會組織了三屆廣播電視學術論文和兩屆廣播電視學術論著的評選。

從2008年6月到2012年10月,完成了第十屆、第十一屆和第十二屆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論文評選。共收到參評作品478件。3篇獲得特別獎,67篇獲得一等獎,101篇獲得二等獎,171篇獲得三等獎。

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完成第六屆和第七屆廣播電視學術論著的評選。共收到參評著作120部。1部獲得特等獎,1部獲得特別獎,12部獲得一等獎,22部獲得二等獎,41部獲得三等獎。

2009年2月9日至8月25日,經學術委員會批準,上海市廣播電視學會和中廣協會上海(東部)學術研究基地主辦“甲子杯”紀念新中國廣播60年優秀學術征文評獎活動。共收到58篇參評論文。3篇論文獲一等獎,6篇獲二等獎,9篇獲三等獎。

2010年3月5日至12月14日,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和上海廣播電視學會聯合舉辦“‘上海世博杯’——世博會與有聲有色的廣電宣傳”有獎征文活動,共收到近百篇參評論文。終評委員會經過討論,以投票方式評選出5篇特稿,6篇獲得一等獎、10篇獲得二等獎、19篇獲得三等獎。

另外,部分學術委員還參加了“重大突發事件和媒體應對策略”、“改革開放三十年與廣播電視”、“學習宣傳貫徹十七大精神”、“廣電媒體積極應對三網融合”等征文評選以及“中國電視民生新聞十年回顧展評會”的係列活動。

總的來看,五年來廣播電視學術研究成果累累,其中不乏具有遠見卓識的優秀作品。

三、廣播電視理論人才評選

2010年3月5日至10月25日,完成了第四屆“十佳百優”廣播電視理論人才評選。參評人員多達149人,介紹材料重達幾十公斤。評委會成員花費大量時間閱讀材料,為了照顧到方方麵麵,在討論中,反複衡量,一再調整,最後評出十佳百優人選。在組織這項經過廣電總局主要領導批準的評選活動中,我們認識到評人物比評作品更加受到參評者的重視。2010年度學術年會,報名參加者竟然超過百人,人數之多成為近年來學術年會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