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大力保持黨的純潔性必須堅持黨的宗旨觀、利益觀、紀律觀(2 / 3)

要恪守為民之責。黨的事業是由無數具體工作組成的,是由廣大黨員推動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是我們黨肩負的莊嚴曆史使命。完成黨肩負的曆史使命,要求我們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要求每一個黨員忠實履行自己的誓言,立足本職、愛崗敬業、努力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把為人民服務體現在實踐中;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正確運用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切實發揮表率作用,做到不辱使命、不負重托。責任重於泰山。在新形勢、新任務麵前,全黨同誌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必須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胸懷全局、紮實工作,奮發進取、開拓創新,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貢獻。

要善謀富民之策。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僅有決心和態度是不行的,還必須有過硬的本領。特別是當前形勢下,隻有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善謀強國富民之策,才能從容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不斷推進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黨的執政能力是由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具體能力構成的,強國富民之策隻有在學習研究和實踐探索中才能獲得。因此,廣大黨員要抓緊學習、勤奮學習、善於學習,以不斷增強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不斷提高履行職責、解決問題、做好工作的能力。要注重調查研究,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意願,集中群眾智慧,使作出的決策、采取的舉措更加符合客觀實際和客觀規律,更加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利益。要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敢於創新、善於創新,努力衝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改變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製弊端,不斷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麵。要求真務實,埋頭苦幹,紮實工作,察實情、講實話、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良好的作風保證各項工作的貫徹落實。

要多辦利民之事。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曾經說過一句精辟的話:共產黨就是要奮鬥,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必須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對於群眾的穿衣、吃飯、住房、醫療、就業、子女上學等實際生活問題,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特別是對下崗職工、農村貧困人口和城市貧困居民等困難群眾,更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在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時,既要積極進取、盡力而為,又要分清輕重緩急,循序漸進、量力而行。要把有限的財力集中用在為人民群眾辦好事、做實事、解難事上。在財政支出安排上,要向困難地區、困難群體和農村傾斜,向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傾斜。同時,要從實際出發,因地製宜、量力而行。各地情況不同,群眾麵臨的主要困難和要求就不一樣。領導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因地製宜解決問題,不能用一個統一的尺度來要求,但都要突出最困難的群體,解決最迫切的問題。特別是在當前經濟發展、群眾生產生活困難增多的情況下,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認真解決各項民生問題,努力把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工作落到實處。

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改革開放是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內在統一,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我們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通過改革發展為人民群眾造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隻要我們始終堅持同廣大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在人民的實踐創造中吸取營養,豐富和完善黨的主張,我們黨就能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曆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考驗的曆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二、樹立正確的利益觀是保持黨的純潔性的基本要求

胡錦濤指出,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是共產黨員處理利益問題的根本原則,也是領導幹部加強黨性修養的基本要求。麵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利益誘惑,麵對社會上存在的各種腐朽落後觀念影響,能不能堅持正確利益觀,對領導幹部是一個非常現實的考驗。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以人民利益為重,堅持把實現個人追求與實現黨的奮鬥目標、人民利益緊密聯係起來,正確看待個人利益,正確看待個人得失,正確把握利益關係,淡泊名利,克己奉公,努力實踐共產黨人高尚的人生價值。

利益是推動人類進行社會曆史活動的動因,紛繁複雜,多種多樣,有個人、他人、集體、國家、社會、人民的利益之分;有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分;有全局、大局、宏觀的利益,也有局部、微觀的利益;有物質利益、精神利益的區別,也有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利益區別,等等。利益觀是對於利益問題總的看法、總的觀點。其中,如何看待和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的利益、與人民利益的關係是最為突出的問題,看法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利益觀,甚至形成根本相反的或者對立的利益觀。堅持什麼樣的利益觀是一個政黨及其成員黨性原則的重要體現。

能否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利益觀是檢驗黨的各級領導幹部黨性是否堅強的重要標尺。共產黨人是唯物主義者,絕不諱言利益。馬克思說過“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係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政黨,就會有不同的利益觀。曆史上曆來就有“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也”的極端自私的利益觀,也有為人民的幸福、社會的解放而義無反顧、英勇奮鬥的利益觀。中國曆史上的“義利之辨”實質上就是關於利益觀的爭論。這裏的“利”是指個人的私利,“義”則指他人的、多數人的、社會的利益,並稱之為“大義”。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政黨,從它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將救國救民的重任擔在了自己的肩上,今天它又將強國富民的重任擔在了自己的肩上,倡導的是為人民的幸福、社會的解放而義無反顧、英勇奮鬥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這也是每個共產黨員特別是黨的領導幹部必須堅持的正確的利益觀。

樹立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核心就是要堅持黨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領導幹部能否樹立正確的利益觀是關係到如何掌權用權的一個重要問題。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與普通群眾一樣也是有正當個人利益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從來不否認個人利益、個人抱負、個人追求,但是黨員幹部對個人利益必須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和把握。共產黨員不能謀取製度和規定範圍之外的任何私利。黨員幹部的正當個人利益也必須服從人民的利益,個人的理想、抱負和追求必須符合黨的共同政治理想。黨員幹部的個人利益要融入黨的整個事業之中,存活於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中,在人民的利益實現的同時實現自己正當的個人利益。同時,也必須認識到,黨員幹部之所以不同於普通群眾,就在於當個人利益與黨和人民的利益發生矛盾時,要無條件地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個人服從集體、局部服從全局、眼前服從長遠,必要時為了人民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直至生命,這是共產黨人處理利益關係的基本原則。共產黨員的稱號就意味著要奉獻。不論社會怎麼發展,對共產黨員來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不能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這個原則不能變。就是說,要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個人利益無條件地服從人民利益,這是共產黨員應當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利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