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點滴
我對國內外教育方麵的情況不熟悉,不敢亂言,隻是在澳期間接觸了一些留學生,聽他們講那教與學方麵的事及其苦衷,感到新奇,有意思,便隨手記下。雖說是些隻言片語,但能從中感知它的另一番意義,也開眼界。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位本科生到那裏讀語言,憑著自己的聰明勁兒對學習不怎麼用功,結果一塊兒來的幾位同學考試都過了,唯獨剩下她。她急了,從那以後像變了個人似的玩命學,學的還湊合,就是一次次考不過,並且越考越糟糕,隻好作罷。有人說她學習方法不對路,不適應那種考試方式,也有人說她壓力過大,承受力差,關鍵時候掉鏈子。不管怎麼說,出國留學不那麼簡單,也不那麼輕鬆。不過,她也有收獲,在那裏碰到了理想的心上人,另謀出路去了。
“來這兒讀書,主要是在環境的熏陶下學習一種方法,拓展視野,提升自己的專業層次和實際能力,同時接受一種新的理念。”一位市場營銷專業的碩士生如是說。這雖屬一己之見,卻能反映出那裏的教學特點和學習目的及狀況。住在學生公寓時我發現,留學生們整天待在宿舍裏不怎麼到教室上課,原來是悶在那裏做作業。他們的作業題目很大,難度也大,涉及的知識點多,牽涉的內容寬泛,需查閱很多東西,下很大工夫才能完成。要是會計專業的學生,很可能叫你為某公司做一套預(決)算方案。“麵對一個危重病人,你怎麼辦?”這是病理專業一位學生的作業題。這就需要圍繞這一問題去翻閱很多書籍,查看相關病曆(案例),必要時還要搞些專訪,到門診去觀察、了解一番,等等,然後憑自己掌握的知識、經驗作出診斷,即給出答案。一分辛苦,一分收獲,實打實的,一點都偷不了懶。這一方麵逼著你去吸收、消化很多東西,另一方麵也檢驗著你知識掌握的程度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成這種作業,和課堂考試一樣實行積分製,有的專業課的作業量及分數,還要大於課時及考分比。
據介紹,他們所設置的課程即所學的內容,都與實際結合得很緊,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那裏逗留的時間雖短,但在一些公共場合看見過留學生在那裏考察,與決策層交流的身影。我原以為是傳播學專業的學生在實習,湊過去一看,原來是商業谘詢專業的研究生在體驗生活,搞調研。我觀察到,他們研究的問題的確很前沿,很現實,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很高。比如有這樣一道考題:“某國出現嚴重的債務危機,形勢嚴峻,你能給出什麼樣的對策?”別的不說,光關注時事政治這一條,如介入不深,就無從談起。
他們的教學方式很開放,也很靈活,有的看似很隨意,實際很能開啟心智,能發掘潛能。我們觀摩了一所著名大學MBA專業課程的現場教學。一間不大的教室,牆上掛有黑板,配有相應的教學設備,地上全是凳子,十四個學生和老師全都坐在一起。先由老師給出題目,然後請同學輪流到黑板前分析、解答。總體是討論式的,允許插話,可以辯論,有時還爭得麵紅耳赤,沒完沒了。結果討論了半天,也沒找到一個準確的說法。那天討論的問題是:未來幾年,中國房地產建築市場需要多少輛吊車?據說老師也答不上來,最終也沒有標準答案,還要給每個學生打分,這主要看學生的表現,也看老師的眼力了。
還有一種讓我奇怪的現象,校園裏竟有上了年紀的學生。聽說這是一些退了休為了深造或圓夢而來讀研究生的人,還不是一個半個。他們混雜在孩子們中間,不但沒有自卑感,而且很自豪,精神十足。也難怪,有的學科專業招生時,不僅年齡不限,還將有一定工作經驗作為優先錄取的條件。
看郊區
早就聽說,大城市的郊區是上層社會名流、王公貴族休養生息之地,是神秘的天堂;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更令人遐想與向往。澳大利亞有著那麼多著名景點,很誘人,我卻執意要到郊區看看,一大早就從市內出發了。
我們乘坐的是城市小火車,風一樣的快,轉眼就到了。我誤以為是到了森林綠地。抬頭看,恰似一道綠色屏障,鬱鬱蔥蔥,像我們的“三北”防護林,更像走近小興安嶺。站在製高點上看,那簡直是植物世界、樹的海洋。樹簇擁著樹,大樹遮著小樹,小樹頂著大樹向橫的方向瘋長。風一刮,樹叢中隱隱約約裸露出片片白、黃、紫色的建築物,黃昏時分看上去,宛如繁星點點。印象中,鬆樹是黑青色,在那裏怎麼是綠生生的發亮,像是塑料製成的。遠處看,三麵環山,山上的植被全是樹,烏黑烏黑的。
樹是好東西,也是有靈性的,你愛得越深,回報越豐。就環保而言,樹號稱是城市的“肺”,在拚命汲取有害物質的同時,釋放氧氣,淨化空氣,造福於人。要說郊區迷戀人,我看這是主要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