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從地方調回北京,應酬少多了,工作和生活也較規律,業餘時間除鍛煉身體外,更喜歡寫點東西,寫來寫去也就寫了這麼多。在熱心人的鼓勵下,我將其歸類整理成冊出版,奉獻給長期關注和關心、厚愛我的讀者、朋友。這是我的一點心意,也是我的榮幸。
這個時期,我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追求輕鬆,向往品位,在有益身心健康的同時,最好給人以閱讀的快感與樂趣。在選題和行文過程中,就有點隨心所欲。大都是碰到什麼或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寫自己熟悉、感興趣的,也涉獵一些陌生領域與問題,內容、題材較雜。但不論寫什麼、怎麼寫,都盡可能整出點味道來,讓人有興趣去讀。而在腦海裏能留點印跡、有點回味,甚至覺得有那麼點意思和意義,則為高境界。這標準真不低,我努力去做了,至於效果如何,那就看讀者的評判了。
我對寫作雖有興趣與熱情,但從沒有到一發不可收的時候,總是寫完一篇後發愁再寫點啥,絞盡腦汁想題目。有一天,我在報上讀到一位著名作家寫的連載文章,是在回憶她的人生往事,真實感人,引起共鳴,喚起了我的美好回憶。該作家與我是同齡人,她講的那些事的背景、環境,包括人們的心理活動,也是我熟悉和感興趣的,她能寫,我何不也試試?受到啟發後,我就從我記事寫起,寫我那時的生存狀態,寫心境、談處境,也挖掘和展示他人的美好心靈,有著濃濃的鄉土氣味與文化。文章放在網上後,許多網友跟帖、發表看法,點擊率很高。一位同事也是同齡人,他找到我說:“我是含著熱淚讀你的博文的。”並希望能讀到更多這樣的文章。這話我很當真,就一口氣寫了好幾篇。本書第一輯生活印記,就是這方麵的一些內容。
需要說明的是,《大雜院往事》那篇長文,實際上是創作,基本事實是真實的,客觀現象也存在,隻是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加工,有虛構成分,真實姓名隱去了,但都能找到那些人的影子。
我對廣播情有獨鍾,甚至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收集在這裏的那些工作紀實性小文,是我對廣播的認識與理解,也是做記者的體會與感悟,是一種情感的表露;而那些雜感短論,則是我在讀書讀報和實踐中遇到什麼問題,有感而發的東西,其中,《我是誰》那篇文章是我隨隊伍走基層的額外收獲。本來沒有寫這方麵內容的任務,所見所聞實在感觸太深了,不寫出來有點不安的感覺。文章發表後,真得到不少誇獎,被好幾家書刊登載或收錄。還有幾篇,是我為同事、領導和親戚朋友出書所寫的序言或簡論,反映也不錯。
我平時想問題、寫東西,喜歡三句話不離本行。隨著閱曆的增長,這些年對評論格外關注起來,覺得它是個好東西。碰到好的評論時,就由閱讀上升至欣賞,細琢磨,反複體味,興奮之餘便將所感所獲整理成文,發表在博客上。就這樣在一段時間內斷斷續續寫了十來篇,引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小議,備受鼓舞。有的網友感到新鮮,認為竟有人海闊天空式地聊這種事;也有的網友說我的小文章是所謂散文式的論文。這都是溢美之詞,雖很感激,但不敢當。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些文章都是我的真實感受,也是多年積累、體會的聯想,用平時說話的方式表達而已。
放在書的最後幾篇域外見聞,是我去年年底到澳大利亞探親時寫就的。雖然膚淺,但我是從一個中國公民和一個記者的雙重視角,去觀察事物、發現問題;掌握的是一手材料,談得是真實感受,還是有些特點和新意的。
借出書之機,我要特別感謝王長田同誌,他是我的同鄉、朋友。多年來,他憑借黨的好政策與智慧,在家鄉那片熱土上頑強拚搏,開創了一片新天地,造福一方,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不少貢獻,也給予我幫助與支持。同時,我還要感謝中國廣播網及其博主們,是他們成全了我的這些文章及該書。他們用心良苦,曾將我的一組文章作為掘客排行榜,長時間掛在博客頁麵上,擴大了影響。我的博文點擊率一度突破百萬,達一百三十多萬,這可不是個小數目。我想將這些電子產品原封不動地印刷出版,定會有著另一種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
作者
2012年12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