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

——《靈樞·口問》

什麼是情誌養生

情誌養生,亦叫精神養生、心理養生,西醫學稱之為心理保健。它是通過理念上和具體生活實踐內容的調攝,增強心理的負荷力,調養性情,以達到與環境和社會保持高度的和諧統一,表現為健康穩定的心態和旺盛的生命活力。

在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你頭腦清醒,冷靜理智地處理問題,情緒高漲,幹勁倍增,學習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也可以使你走極端,不理智,做出後悔莫及的蠢事,無精打采,委靡不振,學習和工作效率降低。這種神奇的力量就是西醫學所謂的精神活動,而在中醫學中被稱為情誌。

情誌養生的必要性

在知識大爆炸,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工作、生存壓力不斷加大的今天,每一個最小的社會單位——人,都處於精神極度緊張,瀕臨崩潰的邊緣。無論國內國外,皆是如此,情誌活動文明程度越高,科學技術實力越強的地區,這種情況尤為嚴重。

現實生活中,許多疾病的形成,尤其是亞健康狀況,與人們的情誌活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

五髒與五誌的關係

人體的情誌活動與髒腑氣血有著密切的關係。情誌活動是以五髒精氣血為物質基礎的,內在髒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到情誌的變化,反之,五誌太過也會損傷相應的內髒,引起五誌致病。

五髒與五誌的對應關係是: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憂,脾主思,腎主恐。五誌的活動在心神的統攝下才能正常地進行。《靈樞·口問》:“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充分說明了心神對五誌的統攝作用,五誌從心而發之後,不同的情誌會影響到與之相應的內髒。

在正常的情況下,五誌是人體對客觀外界事物和現象作出的五種不同的情誌反映,一般不會使人發病。五誌隻有在過極的情況下,才成為致病之邪,導致相應髒器的疾病,比如:心情爽朗、開懷大笑時,會覺得心胸舒暢;在生氣、憤怒時,會覺得兩脅不舒暢、隱隱作痛;在傷心、悲哀而哭泣時,會覺得憋氣,甚至喘息、咳嗽;在焦慮、思索時,會覺得不思飲食,或食之無味;在恐懼、害怕時,會覺得瑟瑟發抖、渾身發冷。《黃帝內經》重視五誌致病的觀點,對兩千年來曆代中醫學家們都有深刻的影響。金代李東垣就曾指出:“凡怒忿、悲、思、恐懼,皆損元氣。”因此,在生活、工作、學習中,需要注重情誌養生,調攝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