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各走其所喜,穀味酸,先走肝;穀味苦,先走心;穀味甘,先走脾;穀味辛,先走肺;穀味鹹,先走腎。”
——《靈樞·五味》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
——《素問·髒氣法時論》
什麼是五味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古老的中醫學認識到飲食中的五種基本的味道,即酸、苦、甘、辛、鹹。五味的產生,最早是古人通過口嚐而得到的,這是我們在日常飲食中必須攝取的,但又不能有所偏嗜。對於五味的搭配,《黃帝內經》強調一個“和”,也就是調和、平衡的意思。五味攝入調和,則氣血、筋骨得以滋養,後天精氣得到培護,人的壽命將盡天數而終。
五味與五髒
《靈樞·五味》說:“五味各走其所喜,穀味酸,先走肝;穀味苦,先走心;穀味甘,先走脾;穀味辛,先走肺;穀味鹹,先走腎。”五味分別歸屬於五髒,即酸味歸肝,苦味歸心,甘味歸脾,辛味歸肺,鹹味歸腎。這樣,當髒腑之氣有盛衰偏差時,可按五味之氣予以補足或減少這方麵的飲食,以免加重盛衰,引起疾病。
《黃帝內經》記載:“五味關乎五髒,然不離乎脾。”五味的變化大多都與“脾”有關,然後涉及其餘四髒。脾不和,則不能知五穀五味,故五味不離乎脾。五味與五髒是相應的,有時我們會自覺口中發苦或發甜等,其實這些多是提示對應的髒腑病變。
五味的應用
《黃帝內經》還根據人類飲食特性,將其分別按五行屬性歸屬於其中。《靈樞·五味》雲:“五穀:米甘,麻酸,大豆鹹,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栗鹹,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鹹,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鹹,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這樣,五髒又各有相應的飲食歸屬,穀類、水果、蔬菜、色澤均與五行一一相對,髒腑的盛衰,相互間的克製,均有所依從,可以從飲食上予以調節。
不僅飲食上要講求五味,中醫學在藥物運用上更加重視五味。《素。髒氣法時論》說:“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味都是藥物的真實味道,不同味道的藥物具有不同的作用,辛味藥物具有發散以及行氣血的作用,比如麻黃、木香、桂枝、荊芥等;酸味藥物具有收斂以及固澀的作用,比如五味子、烏梅、石榴皮等;甘味藥物具有緩急止痛,還有補益、調和的作用,比如甘草、五靈脂、桃仁、雞血藤等;苦味藥物具有保存陰氣的作用,還有瀉火、燥濕以及通下的作用,如大黃、馬錢子、天南星、黃柏;鹹味藥物具有軟堅散結以及軟化大便的作用,如芒硝、黃連、龍膽草等。隨著人們所認識的藥物越來越多,便將具有相同或相似作用的藥物歸屬於同一味道,這時的五味就不一定是藥物味道的真實反應了,而是對藥物作用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