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足陽明之脈……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靈柩·經脈》

經脈的循行

起於鼻翼兩側(迎香穴),挾鼻上行至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睛明穴),與足太陽經相交,向下沿鼻柱外側,過承泣、巨,進入上齒齦內,還出,挾口兩旁,環繞嘴唇,左右相交於頦唇溝(承漿穴),再向後沿下頜骨後下緣到大迎穴處,上行過耳前,經上關穴,沿著前發際,到達額前(頭維穴)。

支脈的循行

麵部支脈:從大迎穴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向下後行至大椎,入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穿過膈肌,直屬胃,而絡脾。

缺盆部直行之脈: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挾臍兩旁(旁開二寸),下行至腹股溝處氣衝穴。

經部支脈:從胃下口幽門處分出,沿腹腔內下行到氣衝穴,與來自缺盆的直行之脈會合,而後下行於大腿前外側,經過膝臏,沿下肢脛骨前緣外側下行至足背,進入第二趾外側端(厲兌穴)。

經部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裏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側端。

足背部支脈:從足背衝陽穴分出,前行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於足太陰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