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則指出了脾不升清,水穀精微與糟粕濁物混雜下注,導致完穀不化的飧瀉症狀。脾胃升降為人體氣機之樞紐,脾氣主升,對維持腹腔的內髒位置有重要作用。如果脾氣不能升舉,中氣下陷(又稱脾氣下陷),則可見久泄脫肛,甚或內髒下垂等病症,臨床上常采用補脾氣、升清陽的方法進行治療。
主統血
統,即統攝、控製之意。脾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在脈內運行,不使其溢出脈外的作用。《難經·四十二難》說“脾……主裹血”,就是指脾有包裹血液於脈中循環運行而阻其溢出脈外的意思,即脾統血。脾統血的作用是通過脾氣攝血來實現的。脾之所以能統攝血液,是因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有源,則氣的固攝血液功能得以正常發揮,血液不致溢出脈外而發生出血。反之,脾失健運,水穀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則氣血生化不足,氣的固攝血液的功能減退,就可使血逸出脈外而見各種出血。
主肌肉四肢
人體肌肉豐滿發達、四肢活動有力全依賴於脾所運化的營養,所以脾的運化功能是不是健全,直接關係到肌肉是不是壯實,四肢活動是不是正常。如果脾虛不健,肌肉就會失去營養而逐漸消瘦或鬆弛,四肢則會衰落沒用。
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人的口味、食欲與脾的運化功能有密切的關係。如果脾氣健運,則口味和食欲正常。如果脾失健運,就會出現食欲減退或口味異常的現象,如口淡無味、口甜等。
脾影響飲食的消化吸收,脾氣健運,功能正常,人體的消化吸收和營養物質的分布就正常,人體的口唇就紅潤。如果脾氣虛,不能消化水穀精微,則唇色淺淡甚至萎黃無華。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在五行中,脾屬土,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顧,土能生化萬物。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後,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賴於後天脾胃攝入的營養物質。先天不足的,可以通過後天調養補足,同樣可以延年益壽;先天非常好,如不重視後天脾胃的調養,久之就會多病減壽。脾的運化水穀精微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原料,才能使髒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反之,若脾的運化水穀精微功能減退,則機體的消化吸收機能亦因此而失常,故說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脾與胃,一陰一陽,互為表裏,脾與胃共同參與飲食的消化吸收。《素問靈蘭·秘典論》講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將脾胃的受納運化功能比作倉廩,可以攝入食物,並輸出精微營養物質以供全身之用。人以水穀為本,胃主受納水穀,脾主運化精微營養物質,可見脾胃在人體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