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季養生的原則(1 / 1)

“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

——《素問·寶命全形論》

遵天地運動變化之法

《黃帝內經》中提出了整體觀,其內容有兩個方麵:一是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二是論述了人與環境有密切的聯係。人是大自然中生物的一種,故而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規律不斷地運動變化,周而複始、循環往複。人類長期地在這種自然條件下生活,也就形成了體內氣血盛衰、陰陽消長的相應性變化。這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人類活動應該遵循自然界的運行規律,這樣人自身也會得到天地的恩賜,健康長壽;如果逆天地之道而行,必然會疾病纏身。人是吸收天地日月的精華,按四時運轉規律而生的。先秦時期,人們就認識到人體的氣血盛衰與四時氣候變化非常密切。《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因天時而調氣血也”,就是說要根據天地陰陽的變化,結合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來調人體的氣血,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黃帝內經》最早提出了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從之則生,逆之則死”,“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順應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也就是春夏要保養生氣與長氣(即陽氣),以適應自然界陽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陽氣潛藏、陰氣漸盛打基礎,不應該宣泄太過或內寒太甚,而傷陽氣;秋冬則應該保養收氣與藏氣(即陰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下基礎,而不應該耗精而傷陰氣。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果人體是陰陽偏盛偏衰體質的人則應該分別對待。陽虛,則要“冬病夏養”,於春夏之時注意調養陽氣,給予培補,而且不可食冷食涼,較於冬季病發再用熱藥效果好。陰虛,則要“夏病冬養”,於秋冬時滋補肝腎,可減輕春夏發病程度。

後世醫家也對“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作了進一步闡發。王冰從飲食養生角度出發,認為春夏寒涼食物以製陽氣之盛,從而保養陽氣;秋冬宜食溫熱之品以製陰氣之盛,從而保養陰氣。張介賓從陰陽互根關係出發解釋,認為陽為陰之根,陰為陽之基,養春夏之陽是為了養秋冬之陰,養秋冬之陰是為了養春夏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