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年,我在哥倫比亞大學哲學係係會中,宣讀一篇論文,題為《中國為何無科學——對於中國哲學之曆史及其結果之一解釋》(Why China Has No Science: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此文於次年(1922)四月登入《國際倫理學雜誌》(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thics)三十二卷三號。以後我又從同一觀點觀察西洋哲學,亦頗有所發現,遂用英文寫成《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一名《天人損益論》)一書。此書於民國十二年夏作成。當時師友頗主張將其在紐約印行,適我返國倉猝,未及與出版家接洽妥協,遂以中止。此書後於民國十三年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於民國十四年春再版。民國十二年冬,我往曹州山東省立第六中學演講,以後整理講稿,作成《一種人生觀》一文。此文由商務印書館印入其所發行之“百科小叢書”內,於民國十三年十二月出版。
現在這本書,自第一章至第十一章,可以算是《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之中文本;其中雖不少改動之處,而根本意思則一概仍舊。此書之第十二、第十三兩章,大體與《一種人生觀》相同,但內容擴大,而根本意思亦有更趨於新實在論之傾向。
關於此書所引用諸書之版本、出版地點、時期等,均已詳於《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英文本所附之引用書目中,所以此書亦不再贅;閱者如願查考,請參看彼書。
此書第六章中所引《墨子》,有時直依校改字句,未加聲明。蓋於無關宏旨之處,姑以省煩瑣為佳耳。
對於幫助我寫《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之諸師友,如杜威先生等,我已於彼書序文中表示感謝之意。此書寫成後,又承徐旭生(炳昶)先生、傅佩青(銅)先生、黃離明(建中)先生、周滌笙(作仁)先生、湯錫予(用彤)先生、鄧叔存(以蟄)先生指教校閱,李伯嘉先生招呼印行,我於印成此書之機會,特向助我者表示感謝之意。
馮友蘭
民國十五年四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