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看出陳韻的疑問,董婉道:“家父本是秀才出身,當初在浙南得罪了官宦,才遠走他鄉隻為避禍。”董婉麵露追思,似乎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們父女倆總是磨難重重。“家父小時家境貧窮,總說糧食就是大家的命,所以喜歡琢磨些種糧的事情。”
\t“嗯,這麼說你父親已經有成果了?”陳韻問得認真,這可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t董婉本是看這官家小姐年紀不大,才下決心懇求,沒想到她居然喜歡聽這些事,馬上也認真起來。
\t陳韻的問題讓她有些尷尬,“還沒有,家父一直留出一小塊地用來育種,這塊地的肥料用的足,照顧的精心,這樣再經過鹽水法篩選,選出粒大飽滿的作為下一年的種子,隻是還沒有特別明顯的效果。”
\t盡管父親受到許多人的嘲笑,依然故我。
\t陳韻心裏大讚,人才啊,這就知道育種的重要了。
\t陳韻之前有了解到,這裏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粟米,也就是現代所說的小米,都是靠天吃飯,第二年的種子就是在今年的收成中,挑選出來的。
\t站在田間,突然有靈光在腦中一閃而過,又飛快隱沒,讓陳韻沒有抓住,似乎什麼重要的事情被遺忘了。
\t陳韻安排人,給董婉父親請了大夫,又送了銀兩,美其名曰研究資金,讓這父女倆感恩戴德,董婉的父親董宇翰更是喜極而泣,他沒想到他做的會得到讚賞和承認,這比給他什麼都來的重要。
\t陳韻則暗自唾棄她侵占了研究成果,不過她在這個世界呆的久了,也明白作為普通百姓,大出風頭未必是什麼好事,她要想想接下來該怎麼做。
\t晚上躺在床上陳韻依然在想那倏然消失的念頭。
\t突然陳韻掀被而起,她知道那靈光一閃是什麼了,這個世界的認知還是士農工商,根深蒂固的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人們對讀書人都高看一眼。
\t作為現代人的陳韻則嗤之以鼻,那些隻知道讀死書的人,可以說一無是處。
\t像董宇翰這樣的人,在現代那也是待遇優厚的科學家,在大周朝卻是沒什麼社會地位的,作為佃農,他的所有的都是東家的,就是研究成果他也沒有自主權。
\t現代人可以有優越感,不過也僅限優越感。我們普通人所了解的事情,大多是多而雜,但是都不夠精通,除非你是某方麵的專業人才。
\t就像陳韻便是如此,她知道很多東西,知道那些東西的作用,然後直接拿來使用,可是這個東西是怎麼來的?原理是什麼?她一無所知,專業的知識卻很淺薄。
\t她知道酒是由糧食發酵而來,再經過蒸餾提高純度,便形成酒精,工業酒精很多都是化學合成,不是糧食釀造的;知道許多植物可以提取栲膠,知道用乙醇水溶液浸提,栲膠用來製革。可是讓她說出具體的情形,就完全不知道了。
\t陳韻知道,讓她去搞什麼發明創造,那根本就不可能,她前世學的是工商管理,學成畢業後並沒有按照媽媽的安排進入公司,而是進了特種大隊,那是她小時候的夢想。
\t她將母親氣得跳腳,可是莫可奈何,看來她要在這大周朝一展所學了。
\t她的政治課背的不怎麼樣,可是有一句話她一直記得,那就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現代社會已經證明了這句話的正確性。
\t在這個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那些有能力的匠人搞發明,會被人認為是淫思巧技,難登大雅之堂,就是在手工業中的佼佼者,也不過被學徒們稱一聲師傅而已。
\t還有就是人們都重視個人傳承,不能將手中的技巧普及出去,不注重相互交流,互通有無,沒辦法發揚光大,有些甚至就此失傳。
\t陳韻為自己的設想激動不已,甚至看到堆積起的金山銀山,她的商業帝國在向她招手,越想越坐不住了,陳韻走到書桌前,攤開紙筆,開始了她在大周朝的創業計劃。
\t她上學期間,開課就被告之,作為一個好的管理者和決策者,熟悉所在國家的法律和政策是必須的。
\t如今在這大周朝對於商業的律法並不健全,陳韻的走街串巷了解了大量的信息,在市場中有商業行會和手工業行會,得到大部分從業者的認可,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取代政府的律法。
\t但是這種行會都是地域性的,是大商人和店鋪所有人的行會,和學徒,匠人沒有任何關係,完全不考慮這部分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