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星期“等於”幾百萬年(1 / 2)

——論題

1960年5月,退役的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到中國訪問。在古城洛陽偶然進入劇場,台上正上演豫劇《穆桂英掛帥》。事後,蒙哥馬利評論說:“這出戲不好,怎麼讓女人當元帥?”我方陪同熊向輝解釋說:“這是中國的民間傳奇,群眾很愛看。”

蒙馬哥利站起來很認真地說:“愛看女人當元帥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愛看女人當元帥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熊向輝不動聲色地說:“中國的紅軍有女戰士,現在我們還有一位女少將。”

蒙馬哥利越說越沒譜:“我對你們紅軍、人民解放軍一向很敬佩,但不知道還有女少將,這不好,這有損於解放軍的聲譽。”

熊向輝回答說:“你們英國的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們的體製,女王是英國國家元首和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

退役元帥聽後一怔,頓時無言以對。

這真是一場精彩的外交對話。平靜之中,謙恭有禮之中,不失分寸之中,卻隱藏著威力無比的反駁,體現出不可抗拒的邏輯力量。

隻舉出一個事實論據,便駁倒了對方的論題。其潛台詞卻豐富得很:既然“愛看女人當元帥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那麼愛看女人當國家元首和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的男人就更不是好男人。這符合亞裏士多德所研究過的稱為“更多”、“更少”的程度推理。如果說解放軍有女少將有損於解放軍的聲譽的話,那麼同理,英國皇家軍隊以女王為總司令更有損英國軍隊的聲譽。你當然不會承認這個假言判斷的後件,否定後件就必定要否定前件,你說“解放軍有女少將有損於解放軍的聲譽的話”也就不對了。這又可看作歸謬反駁。

論證是綜合運用概念、命題、判斷和推理的思維形態,因而是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推理這種思維形式隻管前提與結論有無必然聯係,而不管前提內容是否真實。論證不但要管所包含的推理形式正確與否,還要管前提內容是否真實。簡單的論證隻包括一個推理,複雜的論證由多個推理組成。

隻由演繹推理組成的論證叫證明。論證包括論述一個判斷為真或為假兩個方麵。論述某判斷為假,稱作反駁。

一個論證有三個基本要素:論題、論據、論證方式。

論證首先要有論證的對象,即論題。論題也叫論點。所謂論題,是真實性需要加以論證的判斷。它回答“論證什麼”的問題。文章的標題和辯論的辯題不等於論題。論題必須是判斷。《反對黨八股》是標題,也是論題。“溫飽是否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隻能是辯題而不是論題。

常言道:無中不能生有。著名科學家巴斯德曾以他那個舉世聞名的實驗“證明”從無生命的東西中決不可能產生生命。

恩格斯指出,巴斯德的實驗所真正證明了的東西,不過是在目前地球上的普通條件下在很短的時間內不可能從無生命的東西中產生而已。

恩格斯認為,最初的生命必然起源於無生命的東西。人類實踐的曆史發展越來越證明,在這個問題上真理屬於恩格斯而不是巴斯德。

地球上出現生命是幾十億年前的事,並經曆了漫長的演化過程,要完完全全重演生命發展的曆史,豈非夢囈?

但是,以壓縮餅幹方式來重現生命演化的漫長過程卻是一個大膽的設想。在這種大膽設想指導下誕生了一個令人驚奇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