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攻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戰”。如果能用智慧解決衝突是上策,而用協調手段是中策,而發生衝突自然是下策了。在任何衝突中,雙方都要付出代價。
了解自己和別人。
孫武極重視“知”與“計”。知,是充分地了解自己和別人;計,是從總體上計算雙方在各方麵的實力。所謂“知己知彼”即這個意思。
人與人的衝突有許多出於自己對別人的誤解,也出於別人不了解自己。
孫武說:“智者之慮,必雜以利害”。如果把一件事情的有利與有害的諸多因素計算周全,恐怕有許多衝突就不致發生了。
識時務與不挑剔。
人的缺點大多不可盯著看,有一幅把人的臉部放大的照片,其中汙垢與凸凹是難以直視的。孫子說能看到太陽的光芒稱不上是眼睛明亮,能舉起羽毛也稱不上臂力過人。容忍了別人的缺點,幾乎是對自己的一種解放,何樂而不為呢?
對於事情的成敗,孫武認為“求之於勢,不責於人”。不要追查責任,在發現人的失誤的同時能看到非人為的因素,就不至於釀成爭端了。
主動原則。
主動和了解別人幾乎是一回事,而主動是行為,了解是觀察。由於積極主動的溝通而避免了矛盾,這就是“勝”的含義。如果經過一場衝突而占了一些便宜,這算不上什麼勝利。因此孫子說:“勝兵先勝而後戰,敗兵先戰後求勝。”
不激化矛盾。
誰見過水麵上漂起石頭呢?然而滔滔奔流的洪水卻能挾裹石頭大樹,這種力量孫子稱之為“勢”。他說:“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
如果矛盾激化,弱者也會做出戰勝強者的事情,因而慎重為貴。
如果爭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就要有解決衝突的辦法。在孫子兵法之中,也有可資參考的原則。
盡快結束衝突,在兵法中叫作“兵貴勝,不貴久”。拖延時日的矛盾,隻能怨上加怨。
全勝。
孫子認為的全勝是指在衝突中減少或完全避免自己的損失。如果隻想著重創別人,而不惜自己的損傷,至少是不智之舉。
四治。
孫子說作將帥要善於治氣(避其銳氣)、治心(以靜待嘩)、治力(以逸待勞)和治變(應付突然之變)。
窮寇勿迫。
這也是不激化矛盾的辦法。放別人一條生路,可免除許多麻煩。這和兵法中“歸師勿遏,圍師必缺”的道理相同。
有備無患。
對於無法避免的衝突,心裏要有數,以免措手不及。一是別害怕,二是準備充分,平靜待之。在這兵法上叫“不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孫子兵法中還有許多講修養的道理,雖然這本書並不是研究修養的。
衝突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與人的修養有關。
孫子說“兵形像水”。水的特點是避高就低,包容萬物,平靜而浩大,剛柔相濟。這既是行軍打仗的最高境界,也是做人的上乘目標。
孫子說“以迂為直,以患為利”這本是針對行軍路線和進攻方向說的。做人倘能夠“以患為利”,不去斤斤計較,怨從何生?“以迂為直”更是一種高明的人生態度。
“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是孫子的名言,也是中國軍人武德的核心之一。忍讓和規避是針對別人的怨尤而言的。在大的是非麵前,能夠不計利害地挺身而出,同樣是做人的大境界。
孫子還用木頭與石塊作比喻說:“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為人處事,何處該方,何處該圓,全憑時勢與自己的審度判定。貿然而動或懶惰之靜,同樣是不可取的。
孫子兵法在學術思想上屬於可以致用的“術”一類,在哲學上可看出其中包含的道家、儒家和法家程度不同的影響。
孫子認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神出鬼沒,處世則不必如此,還是堂堂正正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