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舞蹈人生(2 / 2)

那麼這種以陰陽學說作為哲學基礎,脫胎於武術、具象而又寫意的中國古典舞就成為世界舞蹈之林中獨一無二的景觀。然而又由於這些特性,它又難以發展成為那種起源於意大利的、以音樂為主配以啞劇手法、具有敘事性的芭蕾舞。在這一點上,中西又形成有趣的對比。中國古典舞語彙是具象的,西方古典舞語彙是抽象的。西舞以抽象語彙表現一個具有完整情節和戲劇結構的故事,而中國舞蹈則用具象語彙渲染一種天人合一的情緒,如杜甫當年親眼目睹過的公孫大娘的劍術舞一樣。

中國古典舞以其特質進入現代舞行列無疑要經過艱難的嬗變,而中國民間舞的現代化則極具優勢。中國的民間舞是各個民族的各不相同的大眾舞蹈。漢民族如東北的秧歌,西北的腰鼓舞都是有道具的通俗舞蹈,前者的生命力在於愛情的因素。戴維斯曾說“舞蹈是愛情和音樂之子”。就真正的舞蹈來講,音樂為其父,愛情為其母。秧歌在中國舞蹈中獨一無二地表現了腰和臀的動作,妙處隻在一個“扭”字上。這種用身體表現情趣的方式,在中國這種封建毒素無孔不入的社會中得以生存,是令人驚異的。可以想見,北方農民在喜慶時節才扭起的秧歌,如同其紅襖綠褲在黃土地上的鮮亮、鑼鼓鎖呐在沉寂山鄉的火爆一樣,男女青年扭起秧歌來放縱情懷,來表現人體之美,同時眉眼傳情。它使觀者大飽眼福,也令舞者身心俱樂。西北的鼓舞則帶有更多的軍事和祭祀色彩。舞於陣前可壯軍威,舞於廟前可顯隆重。因而這種帶有三秦古風的舞蹈更肅穆些,表現民族魂魄有餘,傳達個人情愫則嫌不足了,還有些程式化的味道。南方少數民族的舞蹈大多都有某種宗教性的味道,即使是表現狩獵內容的舞蹈亦有感激上天的意味,然而更質樸,更有原始的震撼人心的力量,這是我在西南感受到的。形成鮮明舞蹈語彙的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和朝鮮族的舞蹈,則是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並不是善舞與不善舞的問題,而源於民族傳統和民族心理。將舞蹈與人生聯係一體,並不是將此作為對神的某種姿態、諂媚或屈服。

可以期待的是,中國民間舞蹈在現代社會中理應也必然會得到重新的塑造並獲大熾。當然這與對外開放、經濟發展與傳媒的迅達是分不開的。

應該說所謂舞蹈,最有生命力的不是學院中的課程和舞台上的功夫,而是大眾舞蹈。

那麼一個不產生大眾舞蹈的民族便有一種文化上的悲哀。

正如人們不相信舞蹈是舞蹈家的專利一樣,也不相信有一個不喜歡跳舞的民族。漫長的封建社會幾乎沒有給中國人留下可以遣興的大眾舞蹈,使他們可以像墨西哥人和非洲土人一樣以舞步盡興。但是由此說中國人不善於舞仍然是一種感覺錯誤。10年來,遍布華夏的舞廳幾乎從來沒有蕭條過,這就是證明。

目前世界通行的交際舞,不論是什麼樣式,不外乎來自宮廷與民間兩端。其成功在於將表演與自娛、社交與健身、欣賞音樂與溝通情感融於一爐。這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古典舞和在黃土高坡上表演的民間舞都無力達到的境界。你可以說跳舞是唯一可以與異性身體接觸的愉悅活動,也可以像戲劇家德萊頓說的“舞蹈是腳步的詩歌”,又可以說出許多對交際舞的解釋。但跳舞最準確的答案隻有一個:跳舞。人們跳舞的動機也隻有一個:喜歡跳舞。它是一種集合了人們眾多欲望,宣泄了人們眾多情感的生活方式。

所謂現代舞依年代說是繼交際舞之後的一種流行的大眾舞蹈。它的獨特之處在於,表演性與大眾性同時增加了。應該說表演性與大眾性是互相抵觸的,但是在現代富於高科技的光電音響技術之下,二者奇妙地結合一體。談論現代舞(包括迪斯科、太空舞步、霹靂舞)的藝術是無味的一件事,它是無理性和高科技來渲染極端個人主義的一種傾訴,因而其思想性更鮮明。

正如現代舞語彙很難用美或醜來判別一樣,用喜歡或不喜歡來形容現代舞也是一件無趣的事情。也許就在你還沒來得及切齒痛恨的時候,現代舞又變了花樣。

對一般大眾來說,舞蹈這東西不論中國與外國、不論現代與古典、不論融合與排斥、不論流行與過時都不必介意。隻須記住:

舞蹈也是人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