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泥腿子”的“發家”史(2 / 2)

可是,當邢玉良興致勃勃地將生產的玻璃鋼漁杆兒背到商店時,卻遭到兜頭一盆冷水:商店不要。為嘛?因為顧客不認。原因呢?

善於思考的邢玉良要“打破沙鍋問到底了”。經尋問,大部分垂釣者使用的是竹杆兒,價錢便宜,對玻璃鋼漁杆兒的優越性尚缺乏認識。於是,他來了個“薄利多銷”,一下子就把玻璃鋼漁杆兒的牌子打出去了。這年,他們就生產銷售出1000多副玻璃鋼漁杆兒。

在國內漁具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當然令邢玉良欣慰,但這決不是他的奮鬥目標。他要鬥膽向世界挑戰,讓自己生產的玻璃鋼漁杆兒衝出國門,在世界漁具市場上與外國生產的玻璃鋼漁杆兒一決雌雄。

邢玉良是否有些利令智昏,不知道自己曾吃過幾碗幹飯了?邢玉良卻振振有詞地說:“不敢瞄準國際市場,不敢去賺外國人的錢,光在家門口‘窩裏橫’,算不上真本事!”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一咬牙,決定對企業進行改革。首先將原來的漁具廠更名為帶點洋味兒的龍門漁具有限公司。接著引進設備,將4間破屋拆掉蓋成寬敞明亮又樣式新穎的新廠房。

“生產要變樣,管理要跟上。”邢玉良說,“設備更新了,管理還是作坊式的,當頭頭的就是累成了猴兒,也生產不出在國際市場稱得上一流的產品!”所以,他要向管理要質量,要向管理要效益,從整個生產流程的管理製度,到每一個工序的崗位責任製,以至生產玻璃鋼漁杆兒每個零件的質量標準,都是隻有6年小學文化程度的邢玉良花了半年時間動筆寫出來的。為此,他本來消瘦的臉頰又小了一圈兒。當別人說他累瘦了時,他無不詼諧地來個之呼者也:“‘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古人又曰:‘勞思善敏豐財’。”

果然,龍門漁具有限公司生產的納福牌玻璃鋼漁杆兒在全國漁具展銷會上名揚遐邇,贏得外國客商的青睞。日本、波蘭以及香港、台灣等幾十家外商當場定貨,成交額將近20萬美元。僅1990年,他們的產值高達600萬元人民幣,銷售額404萬元人民幣,利潤達150萬元人民幣,上交稅金39萬元人民幣。

作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鄉鎮企業,龍門漁具有限公司1990年被評為天津市先進企業,1991年又被評為國家農林部先進企業。“邢老板,你可發家了。”

“是,沒錯,發家了。”每當邢玉良聽到這種褒獎,都點頭認同。是啊,假若邢玉良不將龍門漁具有限公司當成自己的“家”一樣操持,能那樣豁出命似的奮鬥麼?

§§第五章 女人的名字是弱者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