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上海。國務院特區辦召開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會議。
“天津可以用自有資金每年開發1平方公裏,這大概是14個開發區中能力最大的一家,是大戶。各地情況是很不一樣的,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要求14個開發區都一下子達到天津的水平。但是,我認為我們確實應該從天津開發區的經驗中得到啟示,天津的經驗不是從搞產品內銷來抓錢的,他們的資金積累這麼快,就是從一開始就執行‘開發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的方針。量力而行,不追求鋪大攤子,而著力於從企業內涵來提高經濟效益,把辦好企業作為提高整個開發區效益的一個重要環節。”
國務院副秘書長兼特區辦公室主任何椿霖說這番話時,語氣堅定、有力。
(1)機會與挑戰
時間過去的並不久遠。198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14個沿海開放城市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當時,國際上有3000億流動資金,有人斷言:中國的開發區一旦起步,這筆巨大的資金將盡為我用。
80年代,國際經濟特區、出口加工區競爭激烈:
1980年,英國宣布辟建7個企業區,1986年又建5個自由港;
經濟最發達的美國又有十幾個對外貿易區獲批準,成為世界上擁有經濟性特區數量最多的國家;
葡萄牙已決定將整個子德拉群島建設成自由貿易區;
1987年,法國宣布馬賽港實行自由港計劃,用戶不必交納關稅;
聯邦德國漢堡、不來梅等幾個自由貿易區,近年來平均每年出口額900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60%。
經濟性特區已遍布各大洲近百個國家,特區總數已超過900個!
競爭,這種激烈的、爭先恐後冷酷無情的競爭使各國經濟特區頓分優劣。有的國家把發展經濟特區作為重要的開發戰略,形成國家經濟的拳頭;也有相當的特區經營不振,發展困難,已處於萎縮狀態。新加坡裕廊工業區建立20年,已建成工廠2900家,占全國工業的80%以上;而印度的坎德拉特區建立十幾年,投資者寥寥無幾。
競爭,不是在競爭中新生,就是在競爭中死亡。
把握國內外經濟發展的客觀實際,確立自己的發展模式,這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長遠規劃問題,它直接關係著開發區的發展前途。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決策者們綜合研究分析國際經濟發展趨向,認為從較長時期看,世界經濟存在三大有利因素,將對開發區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一是世界性產業結構的調整,將會出現新的國際分工和國際合作的模式,形成新的產業格局;二是世界經濟處於不平衡發展中,亞太地區的崛起,給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機遇;三是跨國公司在世界貿易集團化、地區化的趨勢中,必將在更大程度和範圍內發揮它的優勢和作用,影響世界經濟發展。
上述這些因素對我國沿海城市開發區發展外向型經濟,躋身國際經濟舞台,既是一個有利的機會,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2)與國際經濟運營軌道對接
如何利用有利時機,發揮自己的特長,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這是一篇大文章。
國際形勢已洞悉,天津優勢何在?“有幾百年城市曆史的天津,處在西太平洋沿岸,環渤海經濟區中心,新的一條歐亞大陸橋最佳東起點正是天津開發區;天津的交通條件、工業基礎、科技力量、勞動力素質在全國都具有明顯優勢。這一切顯示了發展現代工業和高科技產業的良好前景和巨大潛力。無疑,天津開發區的發展,應以現代工業為基礎,以外貿出口為導向,以外向型經濟為目標,投入到世界經濟大分工、大循環之中。”天津市政策研究人員拉開了他們思維廣角鏡如是說。
“衡量天津開發區成功與否,就是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的大小,出口創彙係數的高低,以及對腹地經濟帶動和借鑒影響_程度的強弱,也就是說能否起到‘四個窗口’的作用。開發區要做到:資金進來,產品出去;人才進來,成果出去;管理進來,質量出去;信息進來,貿易出去。”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葉迪生全麵闡述了這一帶全麵性根本性的問題。
宏觀已定,選擇項目、確立企業運行模式等微觀方麵便格外重要。企業是一個工業區的細胞,企業活了,發了,全區也就豐滿壯大起來,總體目標才得以實現。開發區人把按生產要素配置進行各種組合的企業類型,形象地稱為“技術嫁接型”。說開了就是開發區利用區內的優惠政策、引進的先進技術與管理同腹地傳統工業相“嫁接”,這樣生產出的產品才具有國際競爭力。中日合資“雅馬哈”電子樂器有限公司總經理飯島正勝介紹道,“雅馬哈”雖在世界都很有名,但在中國天津落戶並不容易。由於中國目前企業的科技水平、工藝流程及管理等方麵都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我們原設計由天津電子工業企業配套零部件的計劃難以實現,因為按雅馬哈標準產品合格率隻有5%。但我們提出了要求,那些配套企業改革、調整了工藝及檢測標準,結果不到半年,合格率竟達到85%以上。現在有30多個企業為“雅馬哈”配套生產零部件,“中國化”的配件已占90%以上。自1990年4月開業以來,已生產KB—100、KB—200和PSR—19型電子琴21萬台,1992年產量預計達32萬台,銷售額1.1億元人民幣,利潤約1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