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開明”與“精明”公式的換算(2 / 2)

正是開明而非死板的大企業家風範,使天津開發區充滿了活力。開發區的老總們說:“隻要項目能盡快投產,國家能盡快獲得稅收,暫時的損失根本算不了什麼。開明是最大的精明。”我們許多人卻不會撥拉開明與精明這兩個辯證的算盤珠。

在我國,不少人以我們是“自行車王國”而津津樂道。可是開發區第一個開工合資的企業——丹華企業有限公司,也是生產自行車的,這在一些人看來似乎太不精明,“盡管他們的工藝先進一些”。但天津開發區的領導者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丹麥自行車合營企業的塗漆和噴漆工藝使漆沾在自行車上如此牢,擋泥板扭曲了也不掉漆皮。這是我國自行車廠家未曾達到的。如果這個工藝用來把我國的4億輛自行車每輛產值提高僅1元人民幣,那麼,我國經濟的淨得則為4億元人民幣。”中國民族自行車工業將升級換代。所以,他們以開明的姿態盡快引進了這個項目,並以外商吃驚的速度建成投產。這是開明還是精明呢?既開明,又精明。

開發區的首領們不僅對外國投資者如此,對內地貧困省區更是利益共享,倍加寬厚,分利於人。他們認為:沒有內地的原料和支持,開發區也不能持久。開發區甚至提供經費給寧夏回族自治區辦對外經濟幹部訓練班,並多次派團赴寧夏、新疆、內蒙古、青海,幫助這些地區在天津開發區設立原料深加工基地,其產值、利潤、稅收都歸原省區。當然,這一主張曾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可他們始終認為:“評價天津開發區,不能僅看那30多平方公裏的範圍是否興旺,還要看它帶動了全國多大一片地域。”

投資者是帝王,無論是富有的投資者,還是貧困的投資者,天津開發區都竭誠相待,他們以遠大的目光和優質的服務為投資者鋪設了一條開發之路。

“投資者是帝王,項目是生命線”。正是這句口號以及伴隨它而逐漸完善的投資環境,使天津開發區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

開明=精明;精明=開明。

他們將這個意義深遠的公式演算得多麼老道、多麼高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