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總結(2 / 2)

總的來說,白樸的雜劇、散曲是曆代文人們公認的好作品,並通過有選擇地傳抄、刻印而留傳後世的。元雜劇基本上是一種公共藝術,白樸現存的三本雜劇均演繹了民間傳說、前人詩文、曆史故事等。白樸散曲也大多是即興而作,用於歌伎吟唱,所以除幾首歎世小令外,大多與白樸的身世、經曆、抱負等的聯係是間接的,甚至是無關的。但是,這兩部分作品藝術性和思想性都較強,而白樸的自選詞,卻沒有經過這個流傳選擇的階段而又較遲麵世,由於文學的演進規律和時代背景不同,在金元時期的北方地區,特別是南宋滅亡後,隨著散曲的興盛,能作宋詞的文學家也逐漸變少,其演唱功能也逐漸減弱甚至消亡,逐漸成為一種在有限範圍內展示的比較私密的作品,也是他與其他元代詞人不同的地方。有正統文人修養的白樸的這部分詞作和他的雜劇不一樣,他大部分的詞作都敢於直麵社會人生,敢於說真話,並有多首極富愛國主義思想的懷古喻今、反元複漢等詞作。這些作品,無論是藝術性還是思想性都達到了很高境界,這是其他三位大家關、馬、鄭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更能展現白樸真實思想,最具社會現實主義意義,是比關漢卿“銅豌豆”更有戰鬥性的作品,這也是白詞不能及時麵世的主要原因。這就需要我們結合作者所處的曆史背景、生活經曆、思想變化等情況進行認真、具體、準確的分析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而作出恰當的評價,最終達到“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之目的。這也是筆者的初衷。同時,他現存的一百零五首自選詞,除過少量詠物、詠景的詞以外,有紀年、地點、人物、紀事的詞就有八十六首之多,是研究白樸身世抱負、藝術思想、交遊創作的第一手資料。為了重新認識白樸,筆者便先從注釋白詞入手,並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還先期出版了由國學大師姚奠中先生審訂並題簽的《白樸詞選注》,也使這些新的研究成果有了比較權威的認證。這些新的研究成果的應用,也成為本書新的亮點。

然而,古典文學研究非筆者所長,初始隻是在一種對鄉賢白樸十分崇敬的心情中,接受了此項任務,並在《山西曆史文化叢書》主編和編輯的點撥之下,參考許多現成的研究成果,自己也硬著頭皮用啃骨頭的笨辦法,作了些粗淺的注釋、研究而成此書。所以,在感謝為此書稿提供資料和幫助的朋友之時,還望有識之士提出批評意見,共同將研究白樸文學藝術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二〇一〇年五月韓雪璜改訂於北京回龍觀

流星花園三區35號樓401室擷古齋

§§第二章 白樸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