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條美麗的蛇
專欄
作者:李誌銘等
南方有光,彼岸有花。
觀諸地理文化流變,台灣自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成為日本殖民地之後,便不乏有許多日本人把台灣和野蠻的“蕃人”劃上等號,對台灣各地風土民俗也充滿了獵奇心態;且隨著明治中期到昭和時期“南進論”的形塑,即以台灣作為帝國擴張主義“南進政策”的起點。如是,一處“未開化”需要被征服、被開拓、被啟蒙的“南方”形象儼然浮現。至於早期一度盛行書寫、描繪台灣的諸多圖像與文學作品,則是主要出自殖民地官吏、人類學者與知名作家等人之手,藉由各種專業的官方報告與當地風土民俗調查,有關台灣的各種事物遂開始被認識,從混沌未明到清晰可見,逐步建構了日本帝國的“南方學”。可以說,殖民地本身就像一座博物館,巨細靡遺地全麵展示在殖民者眼前。
話說1920年(大正九年)6月,日本大正昭和時期書寫“異國情調”(exoticism)極富盛名的小說家佐藤春夫(1892~1964)受到友人邀約而前往台灣旅行。當時他與妻子的婚姻生活並不順遂,而且又跟穀崎潤一郎的妻子千代有曖昧關係(此為日本文壇著名的“讓妻事件”),為了這些事情而煩憂不已的佐藤,便決定來台散心。從7月初抵達基隆,至10月中旬返回神戶,根據這段期間的旅途見聞,佐藤春夫返回日本後陸續發表了小說、遊記及散文等文類共十三篇,其中最為一般讀者所熟悉的是以古都台南為背景、被視為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殖民地台灣的短篇小說《女誡扇綺譚》,以及取材自台中泰雅族原住民發生“色拉馬歐蕃”(Salanao)抗日事件為題材的《霧社》。而那時候佐藤春夫卻無論怎樣也料想不到,過了十年之後,在他昔日對南方懷有強烈憧憬筆下歌詠這座美麗島上竟然又發生了另一樁更加慘烈的1930年“霧社事件”!
繼佐藤春夫之後,有不少日本內地作家與藝術家也受其影響,紛紛追隨他向往南方島國探險的腳步,藉此尋求心靈寄托,因而創作了許多南方紀行作品(比如從少年時代起即矢誌前往台灣遊覽的作家中村地平於1941 年發表的《台灣小說集》)。
據悉佐滕春夫的小說《霧社》,原發表在1925年(大正十四年)3月號《改造》雜誌,後於1936年(昭和十一年)收入由東京“昭森社”發行的單行本《霧社》散文遊記小說集。
除此,尤令我感到驚豔的是,擔綱這本《霧社》書籍封麵裝幀者,乃是當時日本畫壇赫赫有名的大畫家梅原龍三郎(1888~1986)!
早在大正年間(上世紀二十年代),梅原龍三郎已是日本繪畫界的巨星。對於梅原的作品,許多老一輩台灣人毋寧是相當偏愛且帶有某種特殊的深厚情感。梅原龍三郎早年留學法國習藝多年,因仰慕印象派大師雷諾阿(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遂於1909年前往求見,對其色彩運用大為驚歎,此後多次受其指導(據說有一段時期他的調色板甚至連顏色排列的位置都跟雷諾阿相同),直到1913年返回日本,亦曾任台展審查員(1935~1936年),戰後經常赴歐陸遊覽寫生,創作華麗的風景畫,堪稱推動台灣近代美術發展的重要導師之一;包括從四十年代開始在《民俗台灣》連載“台灣民俗圖繪”的“灣生”(指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版畫家立石鐵臣、台籍畫家郭柏川與廖繼春等人均曾深受梅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