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廣東丫頭:會包餃子會煲湯(1 / 1)

新廣東丫頭:會包餃子會煲湯

廣州人 廣州事

作者:賈毅

女兒張西貝,今年7歲,是廣州市番禺區德興小學一年級的小學生。開學了,班主任杜老師要求每人準備一個一分鍾演講——說說寒假裏一件有意義的事。女兒問我:“爸爸,什麼是有意義的事啊?我要講什麼呢?”這個問題還真難住了我,“有意義”這個詞想要給一年級小朋友講清楚還真不大容易。想了半天,我試著解釋道:“有意義的事就是你覺得好玩、能學到東西,下一次還應該去做,或者第一次嚐試,第一次做成功了……”女兒歪著腦袋琢磨著,最後她覺得大年三十包餃子最有意義。於是,小家夥開始一遍又一遍地練習自己的演講“包餃子”。當然,開始時有些語句零亂,主題不明,喧賓奪主,但稍加提醒,很快有了一篇不錯的演講稿:

親愛的同學們,早上好!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我大年三十包餃子。大年三十的晚上,我看到爸爸媽媽在包餃子,我感到很有興趣,就問爸爸媽媽:“我可以包嗎?”媽媽說:“來吧!”我就開始包餃子了。可是,包著、包著就發現,咦,怎麼包不住啊!媽媽說:“餡兒太多了,少點。”我就包少點餡,可是餡少了,扁扁的也不像餃子,倒像是張大餅。媽媽又說:“餡太少了。”我又試著多放一點餡。就這樣一次又一次,我終於包成餃子了。媽媽煮了我包的餃子,我們一家人吃著香噴噴的餃子,高興極了。可是,媽媽還給兩個餃子裏麵包了大紅棗,誰要是吃到了就是最開心的,我沒有吃到。不過我還是很開心,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吃到自己親手包的餃子。

演講本身隻是孩子學習中很普通的一個環節,演講內容和語言表達也隻是一個一年級孩子童真童趣的真情表露。但女兒的這篇演講從選題到內容都使我感觸良多。一個從小在幼兒園裏和小朋友們說著“白話”、吃著“皮蛋粥”的廣州小女孩,最後選擇的主題是“包餃子”,這個在廣東基本沒有的新年主題。文中用到的比喻“餃子扁扁的像個大餅”,顯然是北方食物的自然流露。除了包餃子本身,最讓女兒尤記的是北方人給餃子裏包進的幸運象征物,這也是北方春節的傳統文化。我在想,文化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既能因地域的不同而差異,也能因人的流動而融合,似乎既能在瞬間完成,但又需在曆史的長河中發酵。我是陝西人,妻子是遼寧人,女兒卻是生在廣州長在廣州的廣州人。這種“三角緣”便是很多新廣州人家庭的標誌性特征。這種家庭的下一代往往會表現出多種文化元素。比如我的女兒既習慣於清淡的粵菜,又很喜歡麵條、饅頭等北方麵食;既能講流利的粵語,也能講很標準的普通話;既習慣於南國的熱,也不陌生於北國的寒。文化的確奇妙,它不是你想要就能要,想丟就能丟的;它也許不需要刻意地傳遞,卻可以很好地傳承。我在想,如果有一天女兒像我一樣去北京讀大學,她可以每天早上去食堂啃著大饅頭吃著老北京榨菜,去同學家裏嫻熟地包著餃子,關鍵時刻又能煲上一鍋廣州靚湯,大家一定覺得這個廣東丫頭太過癮了!

我在深圳也生活過幾年,比較起來,新廣州人與人們常常提到的深圳移民在文化情結上又有很大區別。深圳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沒有太明顯的本土文化,或者說原來的深圳縣無論從人口比例還是文化底蘊上都無法影響整個深圳,於是深圳就形成了天南海北大交融式的文化。而廣州有著極強的嶺南文化和廣府文化底蘊,廣州人極其熱愛本土文化,也很注重保護本土文化,因此,在廣州並不是各種文化的交合,而是新廣州人帶著原文化特征漸漸融入包容極性強的嶺南文化之中。像我女兒這些下一代人,則是在無形中習得了一些父母的鄉土文化。

近些年,經濟的發展、信息的便捷、社會的交融,使很多學者擔心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會逐漸被掩埋。其實,我們可以有效地保護某些文化,但卻無法阻止真正變遷的文化;我們可以擁抱一些文化,但有些文化卻聞得到摸不著。文化,正是在這種不斷的交彙融合中,生長著——於我來說,品味文化的交融變化,有著無數的樂趣,就像我一天一天地觀察女兒西貝的成長呢!

責任編輯 朱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