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誌帝國,是近代德國曆史的重要發展階段。由於統一所提供的有利條件,帝國時期的德國經濟增長和現代化水平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在工業、商業、航運和新能源開發等方麵所具有的發展速度和潛力,已使它無可爭辯地成為驅動歐洲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在科技和文化領域,這個時期的德國更是人才輩出,成就輝煌,和工商業發展一樣,是把德國塑造成世界一流強國的重要條件。借助於科技創新,19世紀下半期“德國工業比英國和美國工業進展更快”,以至於在一個人的有生之年,德國已從“一群無足輕重的王室成員統治下的無足輕重的邦”,一躍而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然而,由於帝國統治集團所奉行的內外政策,德國這一時期高速發展的上升態勢很快就因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中斷。由於戰時的巨大消耗和外交上的孤立,最終戰敗的帝國伴隨著一場革命風潮的衝擊走向解體。不同於世界曆史上眾多的古典帝國漫長的興衰周期,德意誌帝國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迅速崛起而又急速敗亡的新型帝國典型。
形成德意誌帝國這一特點的原因首先在於帝國建立的條件。德意誌帝國的創建是從1789年迄今的民族國家運動史的組成部分,也是以英國為中心的工業化、現代化浪潮向周邊和外緣地區擴散的產物。由於長期的政治分裂和各個邦國內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德國現代化的啟動、發展以及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建立,主要是在普魯士王國主導和影響下,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和王朝戰爭來實現的。這一曆史選擇決定了普魯士王國作為新的民族內核對德意誌的雙重影響:既發揮了強有力的政府對民族統一和國家現代化的積極影響,也使普魯士的保守勢力和軍事擴張傳統在新國家的建立和社會變革中,優於新興的民主自由派,取得支配地位。就前者而論,正是普魯士擁有的、先體現在軍隊管理,以後又貫徹到政府部門中的發達的科層製度,不僅以高效率的軍事組織很快贏得統一戰爭的勝利,而且以高素質的文官體係,先在普魯士,後在統一帝國政府中,有力地推動了政府主導下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成為第一個在國家政權強有力的驅動下,加速實現現代化的“趕超”典型,並取得了遠超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的顯著成就。
然而,普魯士式國家、普魯士王室的權力和威望、兼任帝國宰相的普魯士首相所享有的地位、普魯士邦議會及其下院的三級選舉製、封建勢力占優勢的上院、缺乏民主機製的官僚機構、路德新教的國教以及專製色彩濃厚的政府控製下的軍隊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都決定了這個新國家所具有的保守傾向及其與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之間深刻的矛盾性。進入帝國時代,在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迅速膨脹以及國際範圍爭奪殖民地、附屬國日益劇烈的形勢下,急於表現自己意誌和實力地位的德皇及其顧問,必然會在缺少民主機製製約的條件下,向周邊大國發起挑戰。這種挑戰勢必會衝擊舊的國際秩序,引起國際力量的重新改組;同時,也會使維持舊的國際秩序的力量與其他反對改變國際格局現狀的力量聯合起來,抵製這種挑戰。如何在不招致諸多力量反對的情況下,實現與自己實力地位相應的目標,需要有冷靜務實的態度和高超的外交技巧,但是,普魯士軍事擴張主義傳統的存在和德意誌帝國實力地位的快速上升,使得德國統治集團不僅公開表示對現存秩序的不滿,而且要求擴張的欲望和態勢更具挑釁性。這不免引起鄰國的恐懼與不安。一場維持舊秩序或改變舊秩序的國家聯盟之間的總體大戰就會不可避免。與古代漫長的戰爭和有限的戰爭消耗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開辟的現代世界大戰所造成的消耗和破壞是空前的。德國由於地理位置和戰時所遭受的嚴密封鎖,無法支持長期戰爭的巨大消耗,因此戰前尚處於巔峰發展的德意誌帝國,僅經曆4年戰爭的衝擊,便迅速敗亡。這說明,因工業化、科層化的結合而快速崛起的新國家,最終因民主化滯後,奉行擴張侵略,不可避免地為戰爭所摧毀。
德意誌帝國從興起到敗亡的曆史啟示十分深刻。它表明,民族統一體的形成和一個高效率的政府,是促進本民族現代化的最重要的條件。帝國時期,德國異乎尋常的經濟發展為以後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在國家政權主導下,快速實現現代化的典範。但是,當帝國時期創造的巨大財富和生產資源開始被用於擴軍備戰,企圖以武力爭取成為霸權國家時,帝國潛在的衰亡就開始了。因此,它同時表明,一個國家無論多麼強大,發展多麼迅速,隻要它奉行霸權主義,熱衷於對外擴張,它必然會在不斷升級的軍備競賽和軍事對抗中走向衰亡。今天,許多曆史上推行侵略擴張的帝國已不複存在,但仍有一些大國想繼續扮演曆史上的帝國角色,仍想以潛在的“帝國”形式,打著維持地區力量平衡的旗號,幹涉他國內政,確立自己的霸權地位。雖然國與國之間國情不同,大國崛起與衰落的原因和節奏不同,但隻要奉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遲早都會像德意誌帝國一樣,從巔峰走向低穀,最終敗亡。
作者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