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人對自然環境的追求 古人孫公仲益對人居自然環境的理想境地是:“新宅落成,市聲不入耳,俗軌不至門。客至共坐,青山當戶,流水在左……”是說一棟新宅落成,應當是遠離喧鬧的市區,避開歌廳、酒吧等娛樂場所。在青山環抱,流水潺潺的家中接待客人,是何等愜意啊!這些條件對於城鎮居民而言,雖然不能完全滿足,然而總是可以提醒借鑒的。請看:“秩秩斯幹,幽幽南山”(《詩經》)。“仁者樂(ya0)山,智者樂(yao)水\"(《論語》)。“卷簾唯白水,隱幾亦青山”、“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唐·杜甫)。“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唐·孟浩然)。以上都是古人對居住環境的理想追求。
三、古人養生重環境及藥王長壽四法 無論是古人或是今人,對於健康長壽的追求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古代醫學專著《黃帝內經》上說,隻有“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的人,才能長壽。這裏的“閑”指的心理要清靜,沒有私心雜念。而絕不是遊手好閑,不動腦筋。那些貪官汙吏、殺人越貨的盜賊,總擔心東窗事發,惶惶不可終日,是不會長壽的。
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說:“人本於天,天本於道,道本自然,順乎自然,即是最上養生之道。”是說一個人的生命長短,取決於“先天”和“後天”兩個方麵。“人本於天”——人在娘肚子裏(先天),自己不能掌握。但出生後(後天),隻要“順乎自然”,不悖天理,按自然規律生活,就能益壽延年。
藥王孫思邈是我國唐代著名醫學家,著有《千金要方》等書。他活到101歲,在我國曆史上是把自己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第一人。藥王的養生四法是:1.抑情節欲——認為沉湎酒色過度,會損傷精氣,有害於子孫後代。他對傳說中活了800多歲的“長壽麵”鼻祖、彭祖的養生觀:“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藥百裹,不如獨臥”,擊節讚賞。可見古人對性生活的節製,看得特重。2.“常欲小勞”——“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3.強食養、重藥功——“安身之本必須於食,救疾之道惟在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藥性者,不能以除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不主張吃得過飽。4.重視自然環境美——“背山臨山,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山林深處,固是佳境”。他對居室“但令雅素潔淨,無風雨暑濕地為佳”。
四、WHO對健康長壽的界定 進入21世紀,WHO向全人類明確公告:“健康長壽遺傳基因占15%,社會因素占10%,醫療條件占8%,氣候條件占7%,生活方式占60%。”顯然,“後天”因素占了85%,而“先天”的遺傳基因隻占15%。這裏生活條件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中之重,占有60%。據WHO維多利亞宣言,生活條件主要強調的是:平衡飲食,有氧運動和心理健康三個方麵。WH0還有一句名言:即勸解人們不要死於無知。
通過古人對健康長壽的論述,再與當今WHO對健康長壽明確的公告相比較,不難發現,中國古代的先哲們是何等聰明睿智和超前!雖然古人們沒有列出決定健康長壽的具體百分比,但卻包含了WHO公告中的全部內容:遺傳基因可歸於“先天”因素;社會因素歸於“誌閑而少欲”;醫療條件屬“救疾之道惟在於藥”;氣候條件即“背山臨山,氣候高爽”;生活條件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常欲小勞”及抑情節欲等等。古時候醫學尚沒發展到認識什麼是遺傳基因(DNA)階段,其健康長壽理論,能與現代醫學珠聯璧合,已是相當不易了,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2006年9月6日,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開幕,論壇的主題是“生命科學與人體健康”。醫學生理學醫學獎得主路易斯-伊格納羅,向中國人推薦“長壽計劃”。他說:“真正的身體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來自於健康的飲食和不懈的運動,這比任何醫學發現更重要。”這裏所講的“健康的飲食和不懈的運動”,顯然是WHO指出的“生活方式占60%”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