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健康住宅產生的時代背景(2 / 2)

1987年,聯合國和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提出:人類發展經濟、創造文明的同時,“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該指導原則為大多數國家認可,並逐漸被世界普遍接受。

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人類“環境與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指出:由於濫砍亂伐,地球上的森林麵積和熱帶雨林麵積在不斷減少。地球森林麵積,1862年是55億公頃,到20世紀70年代減少到不足26億公頃;由於耕種、畜牧不合理,使土地鹽堿化,沙漠化也在不斷增大;城市規劃和交通占用大量可耕土地,20年後耕地麵積將減少l/3,使糧食生產受到嚴重威脅;野生動物棲息地在不斷消失以及由於人類捕殺、破壞,使野生動植物瀕臨滅絕等等。會議提出:“(各國)發展生產的同時,要與保護環境相結合\"——即“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成為人類認識環境的新裏程碑,對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科技、人文及建築等社會諸多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人類認識到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重要性,從而更加認真和全麵地對待人居環境。

1993年,國際建築師協會第19次代表大會,在美國芝加哥舉行,會議通過了《芝加哥宣言》。宣言指出:建築持久性設計應綜合考慮到資源和能源的利用、健康的建築與材料、生態平衡與土地的利用……以及大幅度減少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同時又可以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生活水平。宣言構築起了“健康住宅”的最初框架。

我國政府對聯大及國際發起保護環境的曆次會議,都派代表參加,積極支持,並在有關宣言和倡議書上簽字。如:為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護臭氧層的《京都議定書》等等。我國1979年9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並在1983年第二次全國環境大會上確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中華民族很早就有“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的古訓——用當代語言表述,即“可持續發展”。我國國民經濟正是沿著這樣的一條康莊大道,在不斷地高速健康發展。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時俱進,在保護環境,我們“隻有一個地球”的大背景下,對人類居住環境的藍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即:“健康住宅”的理念,以對付日益惡化的居住環境對人類健康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