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障和增加國家的收入,彼得一世還頒布“一子繼承法”,規定貴族隻能將其封地或世襲領地傳給一個兒子,其餘沒有分得不動產的兒女隻能繼承其他財產,認為“主人從較多的農戶所得的收入總會更充裕些”,國家從“主人”處征收的賦稅就更有保證;征收“人丁稅”,首先進行人口調查,然後不管貧富,按丁征稅。此舉使國家收入大幅度增加,如1724年國家收入為850萬盧布,其中人丁稅收入即達460萬盧布。同時,它也加劇了貧苦人民的負擔。彼得一世時期,國家開支巨大,既要建立龐大的陸海軍,對外進行戰爭,又要興建新都彼得堡,開辦手工工場,開鑿運河等,因此便大量增加稅收,除正常的賦稅外,對蜂房、磨坊、澡堂、橡木棺材、貼印花的紙張、磨刀、磨斧等都要征稅,甚至留胡須也要納稅。彼得一世把剪胡子作為一項國家政策,明文宣布剪胡子是全國居民應盡的義務,如要留胡須便課以重稅,規定富商每年繳稅100盧布,領主、官吏每年繳稅60盧布,其餘城市居民每年繳稅30盧布。政府特製了一種小銅牌,作為納稅收據。留須人須把銅牌掛在脖子上。銅牌上刻有胡子的圖案,還刻著“須稅收訖”的字樣。農民進城、出城每次也要繳納1戈比。苛捐雜稅名目可謂繁多。沉重的捐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導致人民起義多次發生。
(4)文化教育改革。彼得一世的出訪也使他看到了俄國和西歐在文化教育方麵的巨大差距,意識到俄國的愚昧落後也在於文化教育的落後,因此他采取了許多措施發展俄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他下令在全國各省城建立初等算術學校,招收10—15歲的少年兒童入學,講授算術、初等幾何等課程,並規定貴族少年必須進校學習,否則以後不準結婚。他下令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地開設造船、航海、礦業等專門技術學校,培養有關人才。他下令采用簡易的新字體,取代比較複雜的教會斯拉夫字體,使得俄羅斯文字變得簡便易學,印刷書籍更為方便,各種書籍得以大量印行。他下令廢棄東正教會曆法,采用西方通用的儒略曆法。1724年1月28日,彼得一世發布了關於建立俄國科學院的命令。1725年科學院正式成立,下設數學、物理和社會科學三大部。這是一個集科研與教學於一體的機構,同時設有大學和中學,直接培養科研工作者。科學院的建立對於俄國科學文化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為俄國科學研究步入世界前列邁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他還興辦報紙,創辦了俄國第一份正式印刷的報紙《新聞報》,取代了以前那份轉抄國外報紙的消息、僅供沙皇和近臣閱讀的手抄報紙《自鳴鍾》。他倡導臣民學習西方的生活方式,教育人們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除了剪胡子外,他還提倡穿西服,戴西帽,開舞會,辦沙龍,模仿西方生活方式一時成為上流社會的時尚。他還在俄國建立了第一個博物館、第一個圖書館、第一批公眾劇院、第一批公園。博物館和圖書館於1719年正式開放。有人建議應對參觀閱覽者收取一些費用,但遭到彼得的拒絕。他明確表示,建館的目的是“想使人們開闊眼界,用心學習”,“我還要下一道命令,不但免費接待任何人,而且,如果有人帶領一幫夥伴來參觀這些珍寶,我還要招待他們喝一杯咖啡,一杯酒,或者別的什麼,由我來付錢”。對於他在彼得堡的夏宮花園,他要求不僅要使遊人得到娛樂休息,還要有所教益。為此他下令製作了許多《伊索寓言》中的人物雕像,擺在花園各處,讓人們一看到這些雕像,就想起《伊索寓言》這部偉大著作,就想起寓言中所蘊含的那些豐富思想和深刻哲理來。由此可見彼得一世發展文化教育用心之切,用意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