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小口徑技術研製的曆程,可謂是一波三折。建國初期,我們從原蘇聯那裏引進了輕武器技術,其中有著名的卡拉什尼柯夫技術(以56式7.62衝鋒槍為代表),經過40多年的生產、使用及改型研製,我們對這套卡氏技術的理解已不亞於“老大哥”了。70年代末,由於外貿出口的需要,我們又開始對M16斯通納體係進行摸索,20年來,對這套技術也已了解在手。中國班用槍族研製行業的整體已掌握了當今兩大名槍的技術脈搏,95式5.8機槍發揮了行業的整體優勢,借鑒了這兩大技術基礎的精華,為我所用。
1971年3月,我國便發動兵器工業全行業向小口徑技術的應用發起第一次研製,當時恰逢“文革”極左思想泛濫,全國共有25個單位參加,分成7大組,研製方式是三結合,即軍代表、幹部、工人三結合。沒有技術人員,因技術人員屬知識分子,沒有資格進入三結合團隊。結果科研進行不下去。最後,不得不把必要的技術人員納入團隊,但不能擔當團隊的主要成員,技術人員沒有方案決策權。反複幾年,這一研製最終沒達到定型產品,但對小口徑技術有了進一步的認知。到了80年代,又集中力量發起第二次研製,這次研製有了明顯的成果:定型了5.8mm槍彈產品,也使我國第一支小口徑槍族達到了設計定型,但沒能列裝部隊。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差距,使小口徑技術邁上了一個新的技術台階。
90年代,兵器工業總公司決定組成全行業的團隊,集中行業優勢進行研製。向班用槍族發起第三次研製,通過設立以戰術技術指標為基礎的設計指標,實施指標協調和技術統籌的一體化工程,進行多方案論證,並立足國內材料和工藝技術進行生產。在設計定型後,逐步裝備部隊,實現了小口徑武器的實用化。
95式5.8毫米機槍已裝備到了部隊中,從初步實踐看,已表現了良好的素質,5.8機槍在世界名槍行列裏占有了一席之地。是除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組織5.56口徑槍族係列和前蘇聯1974年就完成了5.45口徑槍族係列之外的第三種小口徑槍族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