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至70年代國產機槍的發展,一個鮮明的時代特征就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20年間的發展與進步,使人民解放軍的機槍裝備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在機槍生產與製造方麵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新原理、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不斷得到開發和應用,如衝壓結構、精密鑄造工藝、熱處理及焊接等。
創新趕超——機槍走向現代化
80年代初,國外發展班用機槍基本上是走槍族化道路,以實現步兵班用武器的通用化。在發展過程中,注重班用機槍的火力持續性和輕便靈活的突擊性。對此,我國經過幾年的論證研究,在科研和生產單位的合作下,於1981年成功地研製出新一代班用機槍,這就是81式7.62毫米輕機槍(簡稱81式輕機槍),它與81式、81-1式步槍組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我國第一代班用槍族。1985年完成生產定型後,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以取代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衝鋒槍和56-1式輕機槍。
81式輕機槍及其槍族的成功,標誌著我國槍械在論證、設計、研製、生產方麵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但是,從技術含量上講,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在該槍上的應用還是顯得不足,在外觀造型上突破不夠。這些都需要今後進一步改進和提高。
早在70年代,麵對世界範圍內掀起的步兵輕武器槍族化、小口徑化浪潮,我國即開始了小口徑槍/彈藥的係統研究。經過十幾年的充分論證和潛心研究,我國也於1987年設計定型了87式5.8毫米輕機槍,並與87式5.8毫米步槍組成小口徑班用槍族。但由於該槍無論在外觀造型上還在結構設計上,均沿襲了81式輕機槍的一些特點,其研製、生產和工藝水平提高不大,創新方麵沒有取得進展,因此沒有被列裝。但它的問世,標誌著我國在小口徑班用機槍發展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也是國產機槍從仿製到獨立研製的一個曆史性的轉折點。
進入90年代,在總結第一代小口徑班用機槍設計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借鑒國外小口徑班用機槍的先進設計思想,充分利用我國兵工戰線在武器設計、製造、工藝及材料等方麵取得的科技進步,發揮同行業的技術優勢,在短短幾年內,成功地研製出95式5.8毫米班用機槍,並與95式5.8毫米自動步槍組成我國新一代小口徑班用槍族。95式5.8毫米班用機槍為國產機槍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一個裏程碑。
綜觀80年代以來國產機槍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發展目標明確,戰技指標是最低綱領,滿足部隊需求;二是借鑒與創新相結合,不斷提高國產機槍的設計水平和製造水平;三是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國產機槍;四是加強設計方案論證,綜合優化。五是加強技術預研,形成技術儲備,為新產品建立堅實的技術基礎;六是立足國內,發揮行業優勢,組成攻堅力量,合力攻克技術難關。這些鮮明的特點,彙成了80年代後國產機槍發展的主旋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讓國產機槍占有世界槍林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