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延安吳起鎮(今吳旗縣城)。同年12月成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供給部,在總供給部下成立軍事工業局,統管西北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工業。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兵器工業在延安及各革命根據地不斷發展起來。
陝甘寧邊區機器廠,內部習慣稱之為茶坊兵工廠。工廠分為東廠和西廠兩部分。東廠為槍械修理部,負責人劉貴福;西廠為機器製造部,負責人黃海霖。東廠的劉貴福等人於1939年4月25日造出邊區第一支步槍——無名式馬步槍;隨後,他們經過6個通宵的苦戰,成功地將兩挺馬克沁機槍改裝成高射機槍,成為延安最早的防空武器。該高射機槍曾在1939年5月1日邊區第一屆工業展覽會展出過。
抗日戰爭時期,淮海抗日根據地馬廠一帶的鐵工,在共產黨的組織和領導下,生產出一種仿捷克式機槍。該廠名稱從未用兵工廠稱呼過。它不僅是淮海區我軍主力和地方武裝打擊日軍的重要武器,還被輸送到鄰近的鹽阜解放區、豫皖蘇邊區和山東魯南抗日根據地,支援當地的抗日鬥爭,在抗戰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筆。
在各抗日根據地兵工廠中,馬廠是極為特殊的一個,它離最近的日軍據點隻有6千米,始終處在日偽軍夾擊的險惡環境中,在敵人“鼻子”底下堅持生產。這樣一個特殊的兵工廠,這樣一支特殊的機槍,希望在曆史的長河中不被湮沒。
在我軍製造的槍械中,以步槍為最多。
1939年,陝北茶坊兵工廠研製出陝甘寧邊區的第一支步槍,即“無名氏”步馬槍。
八路軍總部的黃崖洞兵工廠曾經製造了“五五式”步槍,它是以漢陽兵工廠製造的7.92毫米88式毛瑟步槍為樣板,同時參照德國7.92毫米M1888式毛瑟步槍(我國俗稱“老套筒”),並根據當時的生產條件作了改進,於1940年研製成功。當年正值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同誌55周歲,為表達對朱德總司令的敬意,特將該槍命名為“五五式”。
1940年7月,為了適應遊擊戰的需要,在五五式步槍的基礎上,劉貴福等同誌又成功地改製成了一種步馬槍,其主要特點是質量輕,射程較遠。由於該槍的樣槍是8月1日製成,所以定為“八一式”,全稱“7.92毫米八一式步槍”。
1945年,膠東軍區兵工六廠依照舊中國沈陽兵工廠製造的7.92毫米九八式步槍和日本6.5毫米三八式步槍研製成功了一支6.5毫米步槍,因是1945年製成,故定為“四五式”,同時出品的還有“四五式馬槍”。